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2024-11-17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篇1: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远古时代,指的是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那漫长的历史时期。以下是第一章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时间:70--20万年前

(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

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

d、使用简单语言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

(1)时间:18000前

(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

(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生产和生活:

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1)半坡氏族:

b、地点:西安半坡村

c、时间: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d、生产和生活 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 和麻

饲养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

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

b、时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产和生活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饲养猪、狗、水牛

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

C、 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

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

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打败南方的 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尧舜禹的禅让:

(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说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办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成功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

(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篇2: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古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知识点

以唐朝为例,其主要文学成就及特色:(1)诗歌的发达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科举制使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隋统一全国使南朝的绮(qi)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2)唐散文的发展。秦汉以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的骈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微,这种贵族文体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提倡古文的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比较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3)唐朝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奇小说。

(二)艺术 注意时代特征

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已会制造画有人面形、鱼形花纹的彩陶。

商朝: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战国: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铹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

秦朝:秦始皇兵马俑

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帛画

东汉末: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三国: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

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唐朝: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石窟:敦煌莫高窟

宋朝:绘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称宋四家

元朝:赵子昂是著名书画家

明朝:山水、花鸟画占画坛统治地位。

清朝:石涛、朱耷的山水画很有特色。

以上就是高三历史:古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3: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征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理清1956-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和联系。(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苏共东欧暴露问题十大关系开始探索八大内容正确处理内部矛盾,中共开始整风少数攻击领导掀起反右斗争形势估计严重斗争严重扩大八大二次路线修改主矛结论,多快好省路线全面左倾跃进人民公社展开全民大炼钢铁左倾错误泛滥。

经济严重失调庐山会议纠左彭黄张周联盟,打成反党集团阶斗引入党内,从此后患无穷,纠左转为反右,民主集中破坏人祸天灾苏逼,造成严重困难召开七千大会,确定八字方针指导思想仍左。

阶斗理论发展海瑞只是炮引,开始两个通知红卫兵席卷全国,造反派全国夺权老将帅二月抗争,刘少奇含冤去世林彪阴谋篡权,摔死温都尔汗总理着手调整,江青批林批孔主席总理病重,小平全面整顿,实为系统纠左,国民经济回升批邓右倾反案,全国重又混乱总理与世长辞,引发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小帮,全国人民欢心两个凡是阻挠,工作徘徊不前真理标准讨论,冲破思想禁区实事求是路线,战胜教条主义召开三中全会。

伟大历史转折转移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功绩永存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空前丰收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全面对外开放,多种经济共举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提高中共十三大会,确立一心两点,初级阶段国情,三步实现战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前进航向中共十四大会,市场经济理论。征程颇多艰险,高举小平理论。)

2、熟练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40多年中正确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对左的抵制。新时期成功的探索。启示。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国内外),内容,方针的落实情况和原因。

4、比较七千人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次纠正错误的背景,内容和最大的不同点。(全局性和根本性。)

5、1958-1960和1966-1976我党两次严重左倾在两个问题上的体现。

6、注意1949-五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建设的起伏波动的原因。(好的年份是:1952,1957,1965,1973,1975,1992,1996等。差的年份如58-61,66-68,74,76,77-79,98-99等。)(主要是和政治的关系。98,99原因较多。)谈谈启示。

7、必须记忆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经济,科技成就的具体细节。

8、建国以来外交工作的曲折历程。(四段:分为好开端-困难时期-突破---大提高。用史实说明,并注意和清政府,中华民国的外交地位比较。)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来源,其丰富内容。思考它和毛泽东思想的一致性。是扬弃。

10、联系三农问题,注意建国以来在农村工作上的得与失。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之中国封建社会

简介: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经济:最重要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经历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为统一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科技发展。佛教迅速传播,虽有个别统治者毁佛灭佛,但从整个社会心态而言,却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尽管政局混乱,但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⑷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政治:开创并延续了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治世、盛世的出现。

经济:唐前期封建经济繁盛。唐后期有两税法,但未限制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表现在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开发、中原与边疆密切往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央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疆域的辽阔等。

对外:出现盛况。唐朝强盛国力的吸引力、陆海交通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等促成了对外交往的盛况,在交往中,唐文化泽被东西,也兼收并蓄。

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⑸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和进一步加强。

政治: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同时,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北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中央集权措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经济:考纲未列入。但要注意江南经济的开发、商业和外贸的基本史实。

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民族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表现议和活动上。元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出现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都值得一提。

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现。另外,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均田免粮”的口号也反映出封建统治已经日益不稳固。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复习中要有足够的重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出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央与边疆关系的空前加强、各民族不可分割关系的形成、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祖国辽阔疆域的最终奠定)。

对外关系:出现交往空前盛况——郑和下西洋,也呈现新特征——侵略与反侵略,封建国家对外政策也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文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没落,使明清文化出现了不同于以住的新特点。在思想领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技领域,虽在传统科技方面仍领先,但没有向近代科技过渡;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戏剧作品。

篇5: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之中国奴隶社会

简介: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亦称奴隶制社会或奴隶占有制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是整个社会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关系。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篇6: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社会进步与制度创新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

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

形成:战国。 韩非子集权思想; 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 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有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政治上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察举制、刺史制度、推恩令、附益之法、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等措施,尤其是对地方管理措施要重视。

发展:元朝重点掌握宣政院、行省制度。

强化: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废大都督府,行五军都督府;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统治;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的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内容。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评价

(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 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略。

三、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四、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

五、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六、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南北面官制度)

金:猛安谋克制度

后金:八旗制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社会进步与制度创新。

篇7: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必修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2.中国有有识之士的倡导,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中国化。

3.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兴建,近代文明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

(二)表现

社会生活(服饰)

特点:既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社会习俗(断发、放足)

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交通、通讯事业(铁路、轮船航运、电报)

影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带动闭塞地区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

改变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促进信息的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使异地传输更加快捷,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大众传媒(近代报刊、电影)

篇8:高三历史远古社会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1948-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以上就是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调整和改革知识点

高三历史调整和改革的知识点。这些调整与改革发生在不同朝代,背景相似,旨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经济方面,措施包括解放生产力、减轻人民负担、安置流民等。政治方面,约束统治者行为、减轻刑罚和加强中央集权是重要措施。调整或改革后,这些措施促

最新推荐

高考生物知识点梳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高考生物知识点中关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文章通过介绍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情况、植物细胞水分进出的方式以及生物膜模型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如何抢分答题的技巧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梳理

热门推荐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

高三物理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以及力与运动等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公式,对于高三物理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

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关键知识点,包括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原则、温度计的使用、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以及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涵盖了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