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篇1: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篇一】
一、选择题
1.人文主义者皮柯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这说明他
A.鼓吹人的自私自利
B.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
C.藐视宗教,不承认上帝万能
D.强调发展个性
2.“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这充分反映了
A.封建专制主义B.天主教教权主义C.封建神学世界观D.人文主义
3.中世纪,西欧知识界强调:“人具有高度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这一思想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4.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祥地的最主要条件是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封建观念
D.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的封建统治薄弱
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们颂扬“人”,蔑视“神”;赞美“人性”,贬抑“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A.天主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益的反映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D.资产阶级追求个人主义的反映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对立面是
A.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
B.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
C.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D.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
7.欧洲文学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A.《神曲》B.《十日谈》C.《哈姆雷特》D.《威尼斯商人》薄伽丘但丁米开朗琪罗彼特拉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薄伽丘但丁米开朗琪罗D.彼特拉克10.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A.长篇小说体裁的世界文学名著
B.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剧本
C.短篇小说体裁的现实主义著作
D.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
11.关于达芬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人文主义艺术家
B.其绘画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C.其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欧洲画廊的拱顶之石
D.其思想是智者学派的理论依据
12.右图这幅画从根本上体现了A.人文主义精神B.圣母对人类的关怀C.圣母心灵的美好D.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的这些杰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B.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D.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文艺复兴的实质是A.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B.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的反映C.反封建神学的斗争D.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农民战争
20.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A.德国处于分裂状态
B.天主教会成为德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C.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
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
22.马丁·路德主张有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马丁?路德改革的措施或内容,不包括
A.反对兜售赎罪券B.建立民主教会
C.认为君主权力应高于教皇D.简化宗教仪式
24.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各派集中反对的目标是
A.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罗马教廷对各国的经济掠夺
D.罗马教皇垄断教职的任免权
25.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其意义是A.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C.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D.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宗教改革意义A.教派内部的派系斗争B.世俗封建主与教会之间的争权斗争
C.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D.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8.西欧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
A.没收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D.使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29.下列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在否定马丁·路德的基础上进行的B.宗教改革的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C.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D.欧洲宗教改革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勇于挑战A.反对禁欲主义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32.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二、非选择题
33.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这种思潮的特点。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到中世纪(即封建社会)却衰落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材料二: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到16世纪又陆续出现在西欧其他国家。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材料三: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树立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而且也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现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诚然,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给长期以来的基督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并且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近代史稿》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特点及作用。
要求:表述应成文,限200字左右。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力举行起义,有权力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自由之证券之证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主张?(2分)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3分)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4分)
(4)材料一、二、三的作者在思想领域各有何重大贡献。(3分)
36.观察《蒙娜丽莎》《大卫》《西斯廷圣母》《西斯廷圣母》
【篇二】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方的人文精神萌芽于
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秦汉文明D.古印度文明
2.下列属于智者学派的是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3.“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名言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安提丰
4.智者运动兴起的基本条件是
A.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反封建运动的广泛开展
5.智者为什么能够有偿传授,是因为有提高文化素质特别是能言善辩素质的市场需求,而市场能够存在又是因为
A.雅典海岸线曲折,商业发达
B.雅典人热衷于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
C.雅典奴隶制繁荣
D.雅典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6.认为“人”应该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的是
7.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真理和自由C.美德即知识D.人生而平等
8.以下言论能够确认不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的是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美德的存在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9.看下图:公元前3,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
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
从容赴死。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
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
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
债。”下列内容不属于苏格拉底关于道德方面的主张是
A.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B.道德就是知识
C.知识就是道德
D.知德合一
10.诠释《苏格拉底之死》,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践行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B.苏格拉底只承认道德的约束
C.苏格拉底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刚刚起步
D.苏格拉底对天发誓,他痛恨民主政治
11.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就其政治制度而言能够表明
A.苏格拉底人格中的光辉
B.死刑应该废除
C.希腊政治中的专制色彩
D.雅典民主政治的混乱
12.古希腊最博学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3.柏拉图的《理想国》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分工,让贤人统治国家,让农民和手工业者专门负责生产。此不足之处是
A.只关注人类社会
B.强调各司其职
C.注重政治上的社会分层
D.歌颂理想世界
14.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禁欲主义B.蒙昧主义C.人文主义D.理性主义
16.中世纪,西欧知识界强调:“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它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D.“主权在民”的原则
17.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奴隶民主制繁荣的时代……在公民会议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智者们是古希腊最早的一批职业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们周游希腊各城邦,招收学生传播知识,同时接受他们的报酬。他们不像重视自然界,重视万物从何开始的问题,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苗田力《古希腊哲学》
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格拉
请回答:
(1)联系必修1和必修2,并且根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普罗泰戈拉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9.阅读下列材料:
苏格拉底说过: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
(2)指出苏格拉底这一思想出现的原因及其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他的哲学贡献。
20.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21.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对人的道德有什么要求?能找出一两句格言,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说教进行对比吗?
22.语言文学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熊和隐士》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知识与美德的关系。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篇2: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说明:以下作业均为开放性、趣味性、选择性类型作业,要求利用寒假期间分组(3人一组)任意选取一题合作完成,每篇文字量约500字左右,谢谢合作,祝你学习进步、寒假愉快、春节平安!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浙江和金华(萧山、温州或丽水或青海或其他家乡)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淳朴的乡土人情,激发真挚的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社会的曲折、艰辛、奋斗及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参考主题:
1.金华古老建筑资源盘点 2.现代金华历史名人
3.金华抗战风云及启迪 4.日寇在金华的暴行
5.金华名人故居保护与旅游开发 6.中东时事热点剖析
7.从八咏楼看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 8.寻找历史名人在金华的足迹
9.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中国画大师黄宾虹调查手记
10.从侍王府看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11.“百家讲坛”热播现象的文化心理研究
12.黄大仙文化与旅游业开发 13.乡土文化保护及“婺剧”市场调查
14.浙江历史文化传统与浙商精神 15.韩剧现象管窥
16.“国外孔子热”评论(运用英语表达) 17.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前景展望
18. 茶花之乡的变迁 19.百工之乡永康的科技五金业
20.萧山滨江区的招商引资调查……
(二)阅读与反思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历,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自我的思考,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三)调查与走访
⑴你知道家乡或附近有什么历史名人,试以某一人生平作一简要介绍。
⑵向你的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的重要经历或印象特别深刻的往事。
⑶你所在的社区或村庄或单位在建国以来发生了那些重大变迁?
⑷学会搜集你家的文物,诸如老照片、毛主席像章、票据、旧书报等。
(四)欣赏与点评
⑴以某一历史影视剧目或百家讲坛片段为切入,尝试开展影视评论。
⑵你的家乡或附近有什么名胜古迹,请你草拟一段解说词。
(五)网络资源浏览与加工
建议进入历史类相关网站,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史料或优秀试题,制作成电子版文件发给老师。也可以上历史论坛或博客,参与发贴或跟贴。
篇3: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1.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制
2.《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3.《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最重要的目的是
A.消除诸子矛盾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实现长治久安 D.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分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
5.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篇4: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 、 和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周王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2. 宗法制: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
(2)概念:是与_______制互为表里的具有______性质的制度。是用__ ____维系政治权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宗必须服从____宗,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作用: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强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
①皇帝制度:由_________首创。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中央官职,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③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______是郡的长官。县是郡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_。
④秦朝的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2)作用:
A、积极作用:
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西汉中央集权: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实行_____________。__ __平定“七国之乱”、_ ___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1)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权:中书省负责① 、② 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3)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4)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北宋: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 收精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削实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制钱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①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财政危机。
4. 元朝的一省制:
(1)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____________。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废丞相:
,__________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以______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明朝设内阁:
丞相废除后,明太祖又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_________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_____________强化的产物。
(3)清朝设置军机处:
______帝时设立,由皇帝挑选_亲信_充任军机大臣。标志着____________制度达到了顶峰。
【读图思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图二
回答:
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4分)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各自职能。(6分)
提示:名称:图一为三公九卿制(2分);图二为三省六部制。(2分)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分)职能: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6分)
篇5: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现象最能说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
C.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茶 D.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 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 )
A.东北地区 B.环渤海湾 C.长江流域 D.东南沿海
3.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有 ( )
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 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下列历史人物不是洋务运动代表的是 (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张謇
5.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 )
A.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科技人员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6. 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遭受外国资本的大力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企业性质不同的是 ( )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贻来牟机器磨坊 C.开平煤矿 D.继昌隆缫丝厂
8.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 )
①上海 ②广东 ③天津 ④重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下列关于其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10.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情况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民族资本的总额大幅度增加 B.民族工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 )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促成中华实业团等成立
11.辛亥革命后,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观能动因素是 (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有识之士为救国大力发展实业
12.在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 ( )
①烟草业 ②纺织业 ③火柴业 ④面粉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3.1927~,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 ( )
A.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萧条 B.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14.1927~,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产品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兴工业部门是
A.化学工业 B.橡胶工业 C.钢铁工业 D.制碱工业 ( )
15.抗战胜利并未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本原因在于 ( )
A.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摧残 B.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C.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D.国民政府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19世纪代前状况 19世纪代末状况
山东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 洋纱仅3两多
浙江鄞县 家庭纺织业发达 “百里不闻机声”
江西 茶叶每公斤700文 茶叶每公斤640文
广西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从美国在华设立旗昌轮船公司开始,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逐渐增多。在一些河段,甚至90%以上的航运被外商控制。机动船严重冲击了旧式航运业,中国船户纷纷破产。……为“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底,李鸿章奏请筹建轮船招商局,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 代 新建商办企业数量(家) 新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数(家) 新投资
(万元) 平均增长
(万元)
1872~ 53 2 470.4 21.4
1895~ 104 17 2 300 383.3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的原因有哪些?“渐进的质变”指什么?
(3)据材料三,李鸿章筹建轮船招商局的原因有哪些?试简要加以评价。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BDD6~10 BCAAC 11~15 DDBDD
二、材料解析题
16.(1)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沿海省份,并逐步取代土纱、土布,使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西方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2)原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并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外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局面更加严重;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渐进的质变”指的是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3)原因:外国的轮船公司严重冲击了中国的旧式航运业,中国船户纷纷破产;与外国的轮船公司抢占市场、争夺利润。
评价: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4)历史现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5)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篇6: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的标志( )
A.舜承尧位 B.禹建夏朝
C.禹死启继 D.盘庚传弟
2.《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3.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的含义是( )
A.奴隶社会瓦解 B.封建制度
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分封诸侯国
4.
鼎(上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
上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8.《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郡县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9.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这位在历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1.(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王朝被*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4.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了(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9.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2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图 图二 秦朝疆域图
图三 西汉局部地方区域图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图二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6分)
(3)阅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4分)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8分)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清乾隆(1736~)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8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