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复习知识点:天气与气候

在高二地理的学习中,天气与气候是重要的章节之一。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涉及广泛的知识点,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天气的特点与观测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通常以小时或天为单位进行描述。它包括气温、湿度、风向和风力、降水量等要素。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异很大。例如,在夏季,北京可能是烈日炎炎,而哈尔滨则可能凉爽宜人;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如山区和平原,天气也可能有所不同。
# 1. 风向与风力
风向指的是风的来向,通常用八个方位表示,如东风(来自东方的风)、西风(来自西方的风)等。风力则是指风的强度,通常用蒲福风级表(Beaufort Scale)来衡量,分为0至12级。课本第45页图3.4详细展示了风向标和风速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风向和风力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
# 2. 气温和气温分布
气温是天气中最直观的指标之一。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的热量最多。最低气温则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因为此时地表散热最快,空气温度降至最低。
从季节上看,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7月气温最低,1月最高。这种现象主要由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日照变化决定。此外,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这与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有关。
海拔高度也对气温有显著影响。据观测,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高山地区往往比平原地区更冷。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水平分布的重要工具,通过等温线的疏密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
二、降水及其分布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水汽凝结物。降雨是最常见的降水形式,而雾和露则不属于降水范畴。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 1. 全球降水分布规律
从赤道往两极,年降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赤道附近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冷却容易形成降水,年降水量丰富;而两极地区因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控制,空气下沉难以成云致雨,降水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较多;而大陆西岸则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相对较多;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 2. 特殊降水现象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年降水量超过1万毫米,主要是因为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迎风坡效应显著。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这里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寒流的影响,降水极为稀少。
山地地形对降水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这是因为迎风坡空气被迫抬升,水汽凝结成云致雨;而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不利于降水形成。
三、世界的气候类型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周期性。全球气候类型多样,主要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 1.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等。其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丰富,植被茂密。
- 寒带气候:分布在两极地区,如格陵兰岛、南极洲等。其特点是终年寒冷,降水量极少,冰川广布。
-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如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等。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等。其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几乎无降水。
-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如西伯利亚、加拿大中部等。其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年较差大。
#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气温越高。
-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气温变化较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温变化较大,降水较少。
- 地形:高山、高原等复杂地形会改变气流运动方向,影响降水和气温分布。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亚洲东部季风增强,降水增多。
四、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1. 带状分异规律
-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等。
-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性,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沿海地区水分充足,植被繁茂;内陆地区水分减少,植被逐渐稀疏,最终形成荒漠景观。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又称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先增加后减少,形成了不同的垂直自然带。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季雨林带、温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等。
# 2.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分异现象。例如,非洲几内亚湾沿岸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同纬度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而言,高二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部分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细致观察、气候类型的深入理解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