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篇1: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篇2: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篇3: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巨行星(木星、土星)(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特性 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作用适宜大气 质量、体积适中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宇宙环境安全 八大行星互不干扰 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区、红外区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 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自转与公转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公转 黄道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③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2、地方时(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计算]① 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余数7.5,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练习](1)判断某地地方时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 昼半球上,角晚上,角 夜半球上,角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3、季节更替(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1、地震波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2)垂直分层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17-18km中纬12km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最活跃的圈层
【总结】以上就是高三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4: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大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篇5: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总结
本部分内容是以站在地球之外的角度来观察地球,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由于受到空间位置的限制及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故一直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且本部分考点较多。是历年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考点有:天体系统的级别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的意义;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及区时的计算;四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等。
常见考法
往往结合最新的宇宙探索活动考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以地球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水平物体运动的偏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判断等内容,是高考地理(文综)试题上的 拉分题。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4题,浙江文综910题、安徽文综2930题、山东文综第5题都侧重考查了时间计算、昼夜长短不会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考生灵活应用。
误区提醒
首先,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计算、地球自转偏向、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有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地球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规律;其次通过适量习题的强化训练,提高灵活应用上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4.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概况。
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沿纬线自西向东的运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②地球自转的周期,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的参照点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不同。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即天空中某一颗恒星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日: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表9-3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表9-3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项目 恒星日 太阳日
参照物 除太阳外的天空中的某一颗恒星 太阳
自转角度 360 36059
时间间隔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
反映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地球上的一点,围绕地轴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地球的南北两极点无角速度外,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15,每当分钟转过1。线速度:地表上的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移过的弧长(距离)。赤道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1 670千米/小时),到南北纬60,自转线速度缩小为赤道处的一半。到南、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是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运行。②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③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日48分46秒。④地球公转的速度。角速度: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每日东进1。线速度: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每年的七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的现在值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了在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2326S,即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篇8: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9: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篇10: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地理是一门很特别的科目,让我们在学习广阔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我们伟大国家的风土人情。想要学好地理并不能难,只要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心应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高二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篇11:地理必修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
1)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所有天体都是物质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有各自的特点。除以上自然天体外,还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2)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质量巨大、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和氦。
3)星云。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人们把天球分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根据国际上规定,全天共分成88个星座。每个恒星都有它所属于的一个星座,星座中所包括的主要亮星,构成各自独特的图形。如大熊星座的七颗亮星构成勺子形(中国称其为北斗七星)。
(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是宇宙间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表:
太阳
地球---月球
太阳系 行星和卫星
其他八大行星和卫星
小行星
银河系 彗星
流星体(陨星)
总星系 行星际物质
恒星世界(包括其他恒星、星云;星际物质)
河外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