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归纳整理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这些灾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考点,预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一、洪涝灾害
1. 典型地区
洪涝灾害在我国多个地区频发,尤其集中在以下几个典型区域:
- 东北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流众多,降水集中,容易形成洪水。
- 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形成了“地上河”,导致洪水频繁。
-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梅雨季节,持续性强降雨使得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引发洪涝。
- 淮河流域:地形复杂,河道弯曲,加之缺乏天然入海通道,洪涝风险较高。
- 珠江流域:南方气候湿润,雨季降水量大,加上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成灾。
2. 产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 自然原因
- 降水持续时间长: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通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大量雨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流,造成水位急剧上升。
- 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我国东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夏季风的强弱直接影响降水分布。当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强时,北方降水减少而南方降水增多;反之则相反,即“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
- 台风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侵袭,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风暴潮加剧了洪涝风险。
- 缺少天然入海河道:例如淮河,由于历史原因,其入海口逐渐淤积,排水不畅,增加了洪涝的可能性。
- 地势低洼:如海河、珠江流域,地势平坦且低于海平面,雨水难以快速排出。
- 水系支流多:一些河流呈扇形或树枝状分布,支流众多,水流汇集速度快,增加了洪峰流量。
- 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容易形成滞洪区。
- 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我国南方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降水事件,从而引发洪涝。
- 人为原因
- 滥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升,降低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蓄水能力减弱,无法有效调节洪水。
- 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的一些水利工程规划不当,反而加重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3. 治理措施
针对洪涝灾害,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具体包括:
- 植树造林:通过建设防护林体系,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减少水土流失。
- 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蓄水功能,扩大水面面积,提高调蓄洪水的能力。
- 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设施,可以有效控制洪水流量,减轻洪涝压力。
- 裁弯取直:对于河道弯曲严重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工程,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滞洪时间。
- 加固大堤:加强堤防建设,确保其能够抵御高强度洪水的冲击。
- 开挖入海河道:为淮河等河流开辟新的入海通道,改善排水条件。
- 修建分洪区:设立专门的分洪区,在紧急情况下将部分洪水引向指定区域,以保护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 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测水情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民众避险。
二、沙尘暴现象
1. 典型地区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这些地方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植被稀疏,极易形成沙尘暴。
2. 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形成同样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 自然原因
- 快行冷锋天气影响:冷锋过境时,气压骤变,风速增大,容易卷起地面沙尘。
- 气候干旱,降水少:长期干旱使土壤干燥松散,易于被风吹起。
- 春季大风天数多:春季气温回升快,大气不稳定,大风天气频繁,有利于沙尘暴的形成。
- 地表植被稀少:缺乏植被覆盖,土地裸露,沙尘来源广泛。
- 人为原因
- 过度放牧: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地退化,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易被风蚀。
- 过度樵采:大量砍伐树木用于取暖和燃料,减少了森林覆盖率,削弱了防风固沙的功能。
- 过度开垦: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盲目开垦荒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3. 治理措施
应对沙尘暴,需要从源头治理,具体措施包括:
-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禁超载放牧。
- 控制载畜量:根据草场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牲畜数量,避免过度放牧。
-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在北方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构建绿色屏障,阻挡风沙侵袭。
- 退耕还林、还牧:将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恢复为森林或牧场,修复生态环境。
- 建设人工草场:通过科学种植优良草种,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强抗风沙能力。
- 推广轮牧:实行轮换放牧制度,让草地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 禁止采伐发菜:严厉打击非法采集行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地震
1. 典型地区
我国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地方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2. 形成原因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和拉伸造成的断层活动所引发。
3.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地震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 震级大,破坏性大:高强度的地震会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导致建筑物倒塌,基础设施损毁。
-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大城市往往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人口密度高,伤亡人数多。
- 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夜间人们处于休息状态,反应迟钝,逃生难度大。
- 诱发其他灾害:如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了灾难的程度。
4. 减轻灾害的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减灾措施:
-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普及地震应急知识。
-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利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
-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各类建设和开发活动。
-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通过绿化环境,减轻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
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1. 形成原因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 自然原因
-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岩体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强烈的降雨侵蚀作用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侵蚀,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断层带的存在,使得地质构造更加脆弱,容易引发灾害。
- 人为原因
- 对植被的破坏: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削弱了土壤的保持能力,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2. 治理措施
治理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关键在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 恢复植被: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增强水土保持功能。
-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潜在隐患,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在地质灾害高发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居民点和工业设施。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自然灾害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涉及自然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希望考生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