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重点、难点知识一览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在商品交换中起着媒介作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即以一种商品直接换取另一种商品。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种类的增多,这种直接交换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逐渐选择了一种普遍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的雏形。
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便利性和效率。
2.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 价值尺度:这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例如,在市场上,一件商品标价为100元,这里的“100元”就是用货币来表示该商品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尺度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实际的货币存在。
- 流通手段:这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用现金或银行卡支付商品费用,实际上就是使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必须使用实在的货币,而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货币。
- 支付手段:这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工资等场合的功能。例如,每月发工资时,公司通过银行转账将工资支付给员工,这就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表现形式。
- 贮藏手段:这是指货币可以被储存起来,作为财富的象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在过去曾广泛用于贮藏手段。现代经济中,纸币和数字货币也具备贮藏功能。
- 世界货币:这是指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作用。例如,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世界货币。
3. 观念上与实在的货币区别
在理解货币的职能时,必须区分观念上的货币和实在的货币。例如,当我们说某件商品的价格是100元时,这里使用的“100元”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因为它并没有实际的货币参与。而在实际购买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是实在的货币,如纸币或电子货币。
4.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虽然都涉及货币的使用,但它们的应用场景不同。流通手段主要发生在即时的商品交换中,而支付手段则更多地出现在非即时支付的情况下,如贷款还款、工资发放等。
二、纸币与外汇
1. 纸币的含义及优点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法定货币。与金属铸币相比,纸币具有以下优点:
- 便于携带:纸币轻便易携,适合大规模流通。
- 成本低廉: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较高,而印刷纸币的成本相对较低。
- 易于保管:纸币不易损坏,且不易被盗取。
- 便于管理:国家可以通过控制纸币的发行量来调节经济。
2. 纸币发行量公式
纸币的发行量应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具体公式为:
\[ \text{纸币发行量} = \frac{\text{待售商品总量} \times \text{价格水平}}{\text{货币流通速度}} \]
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若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影响居民生活水平。
-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通货紧缩会使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4. 外汇的概念与判断升值贬值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则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判断外汇是否升值或贬值,可以通过观察汇率的变化来实现。例如,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6.5升至6.3,说明人民币升值;反之,如果汇率从6.5降至6.7,则说明人民币贬值。
5. 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有以下影响:
- 出口减少: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上升,降低了竞争力。
- 进口增加: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下降,有利于扩大进口。
- 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可能吸引更多外国资本流入我国。
- 旅游收入变化:人民币升值可能增加国内居民出国旅游的需求,同时减少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数量。
三、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1. 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这种现象可以用供求曲线来直观地表示。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反之,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跌。
2. 价值决定价格
尽管供求关系会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但商品的价值才是价格的基础。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即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商品的价格最终仍会趋向于其价值水平。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按照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降低每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降低其价值和价格。
4.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但长期来看,价格仍然会趋向于其价值水平。
四、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1.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当某类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转而选择替代品。相反,当价格下跌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此外,价格变动还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如从高端消费品转向中低端消费品。
2. 替代品与互补品
- 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例如,猪肉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鸡肉的需求。
-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必须搭配使用。例如,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车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汽油需求减少。
3. 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也会对生产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者可能会增加该商品的产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相反,当价格下跌时,生产者可能会减少产量,甚至停产。此外,价格变动还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五、消费与消费心理
1.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消费心理、消费环境等。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收入越高,消费能力越强。物价水平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会削弱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此外,消费心理和消费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
2. 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变化规律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食品支出占比逐渐下降,而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逐渐上升。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避免盲目攀比和过度消费。理性消费要求我们在消费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绿色消费强调环保意识,鼓励选择环保产品;适度消费则提醒我们要量入为出,避免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4.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心理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 从众心理:指消费者受到群体影响而做出相似的消费选择。例如,看到别人购买某种品牌的产品后,自己也跟着购买。
- 求异心理:指消费者追求独特性,喜欢与众不同。例如,一些人喜欢购买限量版的商品。
- 攀比心理:指消费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身份而进行过度消费。例如,有些人为了面子而购买昂贵的奢侈品。
- 求实心理:指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实际用途和性价比。例如,家庭主妇在购买日用品时更看重质量和价格。
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决定了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例如,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生产还创造了消费的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往往源于生产的发展。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首先,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实现其价值。其次,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需求。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健身行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最后,消费还能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例如,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青睐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力度。
七、大力发展生产力
1.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发展生产力还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举措,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人才培养则是支撑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八、公有制与国有经济
1.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掌握着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能源、交通、通信等。
- 发挥引领作用:国有经济在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维护社会稳定:国有经济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九、公司与企业经营
1.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两类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能否公开向社会招股。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股东人数较少,通常不超过50人。
-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股东人数较多,通常超过200人。
2.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经营成功取决于多个因素:
- 战略定位: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是公司成功的基础。
- 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 人才管理: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专业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
- 品牌建设:强大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
3. 企业兼并与破产的意义
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企业兼并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规模效益;而破产则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两者共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十、择业观与储蓄、投资
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是人生的重要选择,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职业;其次,要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空间;最后,要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2. 存款储蓄
存款储蓄是居民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储蓄不仅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储蓄的形式多样,包括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等。活期储蓄流动性强,但利率较低;定期储蓄利率较高,但流动性较差。
3. 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中国人民银行不是商业银行,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4. 投资工具:股票、债券、保险
- 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成为公司的股东,享有分红权和投票权。股票的风险较高,但也可能带来较高的收益。
- 债券:债券是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权凭证,投资者购买债券后可以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债券的风险相对较低,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 保险:保险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经济制度。购买保险可以在发生意外或灾害时获得赔偿,减轻经济损失。常见的保险种类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且复杂,但通过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