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上册)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上册)

2025-08-15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上册)

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分化加剧的结果。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步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私有财产开始出现。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得部落联盟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禅让制作为一种原始民主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单纯依靠道德和威望来选拔首领的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于是,王位世袭制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更为稳定和高效的权力传承方式。

通过血缘关系确定继承人,不仅确保了统治阶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减少了因权力更迭引发的社会动荡。

从本质上讲,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向奴隶制过渡的历史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尽管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暴露出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当时确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商朝时在中央设置的执掌军权的官职是(D)师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在其政治体制中,军事力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有效管理和指挥军队,商朝在中央设立了专门负责军事事务的官职——“师”。这一职位不仅是商朝最高军事长官,还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对内维护社会稳定,对外抵御外敌入侵。

“师”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商朝统治者对军事力量的高度重视。商朝时期,战争频繁,无论是对外扩张还是平定内部叛乱,都需要一支强大且高效的军队。因此,“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指挥作战,还包括训练士兵、制定战略战术以及管理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工作。

此外,“师”还与“相”、“祝”、“伯”等其他重要官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商朝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其中,“相”主要负责政务,“祝”负责宗教祭祀活动,“伯”则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师”与其他官职之间的协作,确保了商朝政权的高效运作和稳定发展。

3.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包括(C)① 镇守疆土 ② 随从作战 ③ 交纳贡赋 ④ 朝觐述职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根据这一制度,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履行一系列具体义务,主要包括: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以及朝觐述职。

首先,镇守疆土是诸侯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各诸侯国分布在全国各地,肩负着保卫边疆、防止外敌入侵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周天子能够有效地控制广大领土,维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其次,随从作战也是诸侯的重要职责。每当周天子发动大规模战争或应对紧急情况时,各诸侯必须率领本国人马参战。这不仅增强了周朝的军事实力,还促进了诸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交纳贡赋是诸侯对周天子的经济贡献。各诸侯国需定期向周天子进献粮食、布帛、金银珠宝等物品,以示忠诚和支持。这些贡赋为周朝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保障了朝廷的正常运转。

朝觐述职则是诸侯向周天子汇报工作、表达效忠的重要仪式。每年,各诸侯都要前往镐京(今陕西西安),向周天子述职,汇报一年来的治理情况,接受周天子的指示和奖惩。这一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还进一步巩固了周天子的权威地位。

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义务涵盖了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4.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西周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封制极大地扩展了周朝的统治范围。通过将王室宗亲、功臣及先代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周天子得以迅速占领和控制广阔的地域。这些诸侯国成为了周朝向外扩展势力的重要据点,不仅增强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为后续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分封制有助于维护中央集权。虽然各诸侯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领导,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联邦式”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地方活力,又强化了中央权威。各诸侯之间相互牵制,难以形成独立对抗周天子的力量,从而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现象的发生。

再次,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随着周朝影响力的扩大,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各诸侯国在接受周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封制推动了经济交流与合作。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技术交流。例如,齐国以其发达的手工业著称,鲁国则擅长农业生产,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贸易极大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这种经济互动不仅增强了周朝的综合国力,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西周分封制在巩固和扩大王权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D)清朝

王位世袭制自启创立以来,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直到清朝灭亡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制度的长期存在,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便成为历代王朝传承权力的主要方式。每个朝代都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继承规则。例如,汉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唐代则引入了“三省六部”制度以规范皇位继承过程。明清两代更是将皇位继承制度化、法律化,明确规定了继承顺序和程序。

王位世袭制的存在,一方面确保了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频繁更换统治者带来的混乱;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皇权高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和专制。特别是在晚清时期,由于内外矛盾激化,王位世袭制的弊端愈发明显,最终成为封建帝制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历史上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族、尊崇传统的价值观。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

6. 姜尚属于受封的(B)功臣

姜尚,即传说中的姜子牙,是西周初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谋士。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因此,姜尚被封为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成为受封的功臣之一。

姜尚出身于殷商贵族家庭,早年隐居海滨,过着渔夫的生活。直到晚年,他才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在周文王的支持下,姜尚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率军击败商朝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周武王继位后,继续倚重姜尚,任命他为太师,统领全国兵马。牧野之战中,姜尚指挥若定,最终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作为功臣,姜尚被封为齐国国君,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齐国位于今山东半岛一带,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姜尚到任后,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行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周朝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和军事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兵家鼻祖”。

姜尚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才华与机遇的完美结合,也反映了西周初期分封制的特点。通过分封功臣,周天子不仅奖励了有功之臣,还借助他们的力量巩固了新生政权,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7. 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楚庄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局面,也反映了楚国崛起后的野心和挑战精神。

“鼎”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尤其是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代表着天下共主的权威。楚庄王向周王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表面上是在打听青铜器的具体规格,实际上却暗含着对周王权威的质疑和挑战。这表明楚庄王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诸侯,而是渴望取代周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楚国地处南方,原本是周朝的附属国。然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方霸主。楚庄王时期,楚国军事力量雄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具备了与周王室抗衡的实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楚庄王提出了“问鼎”的问题,表达了他对周王权威的不满和取代之心。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诸侯认为楚庄王的行为是对周王室的不敬,甚至构成叛逆;另一些人则看到了楚国的强大实力,担心其未来可能对周朝构成威胁。无论如何,楚庄王“问鼎”一事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预示着周朝统治即将走向衰落,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8.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分封制在西周初期之所以能够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这一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力,最终导致了周朝的分裂割据。

在西周初期,生产力相对较低,人口稀少,土地广袤。分封制通过将王室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增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各诸侯国在周天子的领导下,共同抵御外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然而,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蓬勃发展。这使得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摆脱了对周天子的依赖。同时,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使各诸侯国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减少了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

此外,井田制的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规定土地由周天子分配给诸侯,再由诸侯分配给卿大夫和普通农民。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不仅削弱了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权,也加剧了诸侯之间的争斗和冲突。

分封制在西周初期之所以能够巩固统治,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力,最终导致了周朝的分裂割据。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长久维持其生命力。

9. 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西周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范了家族内部的关系,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宗法制的核心在于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体系,明确了各级贵族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的实施,使得周天子成为最高的宗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各级贵族则按照血缘关系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对小宗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的命令。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确保了权力的有序传承和分配,避免了因权力争夺引发的内部纷争。

此外,宗法制还规定了祭祀制度和丧葬礼仪。祭祀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祖先,贵族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巩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丧葬礼仪则进一步强化了等级观念,不同级别的贵族在丧葬规模、墓葬形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以此彰显身份和地位。

宗法制的存在,不仅维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通过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宗法制有效地调节了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同时,宗法制还为后世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宗法制最准确的表述是它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这一制度不仅规范了家族内部的关系,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B)互为表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西周时期两大核心政治制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体系的基础。分封制主要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宗法制则规范了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分封制通过将王室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了众多诸侯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网络。这些诸侯国既是周天子的附属,又是地方治理的主体,承担着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分封制的存在,使得周朝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统治范围,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与此同时,宗法制通过确立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体系,明确了各级贵族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权力的有序传承和分配。宗法制的存在,不仅维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利益,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通过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宗法制有效地调节了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表”与“里”的关系。分封制是外部的政治架构,决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宗法制则是内部的家庭伦理,规范了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分封制赋予了各诸侯国一定的自治权,使其能够在地方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宗法制则通过血缘纽带,将这些诸侯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他们对周天子的忠诚和支持。这种内外结合的制度设计,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体系的基础。这一制度设计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也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建立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商朝已有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分封制度。文章详细阐述了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以及西周的分封和宗法制的特点和

最新推荐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要点:深入解析梭伦改革

高二历史期中复习的要点,重点解析了梭伦改革的背景、目的、性质、特点以及内容。改革是社会经济和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旨在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并振兴城邦。改革具有中庸性和革命性,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等方面,旨在改善平民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同时保护

下学期数学复习知识点

热门推荐

高一英语知识点整理

高一英语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知识点。直接引语是引用别人的原话,而间接引语则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需要进行时态、人称、指示代词等方面的改变,并使用陈述语序。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不同句式的直接引语如何转变为间接引语,如一般疑

猜你喜欢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包括曹操的《短歌行》、王维的《山居秋暝》、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过华清宫》、陆游的《书愤》、李煜的《虞美人》以及柳永的《雨霖铃》等九篇经典诗词。这些诗词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