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考历史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考历史试题1.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解析: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尊孔复古,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其尊孔的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帝制做好舆论准备。
答案:D
2.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答案:B
3.,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解析:从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C项,因为变法、革命和民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下来,被人们逐步接受。故D项正确。
答案:D
4.科学被提升到思想解放的高度是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下列图片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解析:A是《海国图志》,B是《资政新篇》,C是《天演论》,D是《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答案:D
5.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康有为标榜孔子与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权分立
C.社会进化论 D.中体西用说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及不适于生存等,由此可知这是社会进化论思想。
答案:C
6.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C.新文化运动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D.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解析: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说明了当时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儒家思想早在明清之际就遭到过批判,故A的说法不对;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传统文化,故C的说法不对;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旗帜鲜明地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故D的说法不对。
答案:B
7.
陈独秀
上图所示的人物曾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看图分析的能力,题目本身难度不大。民主与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又是口号。关键是通过看图表现出来。
答案:C
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全面肯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故②与题干不符,④与题干要求明显不符。
答案:B
9.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解析:本题关键是审题,注意题干中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排除A、B、C三项,只能选D项。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批判最彻底。
答案:D
10.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胡适得票数名列前茅。胡适的有关活动对其票数有影响的是()
①文学革命中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③主要宣传实用主义,主张社会改良 ④极力赞扬新村相互协作的新生活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的;④是新村主义者所宣传的思想,故排除②④。
答案:B
11.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
解析:从李大钊的整段话来看,他指出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更多地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缺陷,很显然,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时的观点,即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
答案:C
1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有()
①发表有关的宣传文章 ②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演讲宣传 ③成立专门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宣传 ④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进行论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②不符合史实,胡适对于采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持反对态度,他主张改良而不是革命,故排除②,①③④都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答案:C
1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展开斗争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写文章、成立社团、创办刊物、论战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故①③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积极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正确。
答案:D
1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解题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体现了维新派的观点;材料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材料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答案:(1)努力:①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②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辛亥革命;③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提倡民主、科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2)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各派的政治活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即从器物阶段深化到制度阶段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阶段。
篇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会为大家详细讲解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1)共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③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
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2.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点:
①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③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性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4)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而当时的文学革命,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②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③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3.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2)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篇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1.共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③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着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
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点
①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③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性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4、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而当时的文学革命,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②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③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首倡: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随后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2)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酝酿: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2)建党: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篇4: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文化教育
解析:选A。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2.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选D。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
3.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 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解析:选C。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选项A只 是学在西洋的反映;选项B只与妻在东洋有关;选项D只与官在北洋有关,都不是材抖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相关的,故选项C正确。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 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
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首倡: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随后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2)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新版教材没有)
A:原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
B:过程:
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改革社会制度。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挑战,指出必须根本解决。
C: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较量(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D: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酝酿: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2)建党: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篇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题。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题
一、选择题
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主张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主张翻译外国书籍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制强”的区别在于①思想体系不同②根本目的不同③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④“师夷”的内容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洋务派与魏源等人的最大相同点在于主张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C.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D.坚持抵抗外来侵略
4、洋务运动最值得肯定的历史作用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改变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传统观念
5、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6、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8.19世纪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①社会进化论 ②君主立宪 ③人民主权 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10.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
11、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发展社会经济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推动政治改革
12、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胡适
13、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原因在于
A.它是体制完备的新式大学
B.它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
C.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D.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
14、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15、“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A.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16、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①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④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⑤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④⑤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