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篇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一、知识点记忆困难
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最大痛点就是记不住,历史也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记不住知识基本上就等于没学,当然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并不全怪学生,这跟以下诸多因素有关系:
1.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人物这样的专门史体例编写的,但是一轮复习需要兼顾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总特征,所以需要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通史顺序进行复习,这与许多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许多学生接触起来感觉通史复习有碎片化的感觉,知识点过于零碎而导致记忆困难。
2.通史并非是以前专门史中政治、经济、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更侧重于这个时代众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考试也是这样去考查的。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市民阶层的需要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所以风俗画和宋词以及散曲等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享乐等行为的产生,所以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给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但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分析出特点时代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导致对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认识不充分,进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所以记不住知识点,这是历史学习中最大的痛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取得高分的。
3.许多学生仍然把历史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不想在这上面下太多功夫,所以就很难做到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把握,以至于做题漏要点和张冠李戴。
你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知识的综合梳理和分析,然而又想走捷径,那么这条捷径我带着你去走,通过每周两次的私播课,我们完全可以把历史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理清楚,你要做的只是按照我教给你的去背诵而已。
二、解题能力差,得分率低
记住知识点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所以记不住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痛点,但是记住知识点之后不会做题又是另外一大痛点,甚至比第一个更痛,因为这个直接性的关系到我们的成绩。我们得不了太多分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历史组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原因,并结合新东方私播课给予同学们学习指导建议:
1.当今考查方式越发多元化,历史在具体考查时会以文言史料、地图、表格、图片等方式去命题考查,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对于这些东西去做过梳理和总结,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梳理这些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兼顾授课进度,不会在45分钟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拿出专门的时间去梳理这些知识。其实梳理这些题目的答题规律和方法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一到两个小时足矣,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相对比较碎片化的时间去听一下私播课,并且还有专门的讲义,也省去了自己苦苦整理笔记的时间,时间成本比较低。
2.学生不会做题的另外一大原因在于平时练习较少,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练习并不是太多,所以许多学生在接触到题目时缺乏解题思路,等到二轮复习老师专门去讲解模拟考试题时其实已经晚了,所以我们从平时起就需要用大量的练习来培养答题思维和能力。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靠一本五三来解决这个问题,题目选择需要有针对性,题目难度设计需要循序渐进,练习后需要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欠缺的,也是五三解决不了的。但是私播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预先会把相关练习发送给你,你完成之后教师会根据你的错题和出现的问题做讲解,既有知识补充,又有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
3.无论是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还是对于具体的解题方法掌握不熟练,都会导致我们的失分,所以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没学完一部分我们还遗漏下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往往是直接性的关系到我们成绩的,如果问题越积越多,那么留到最后我们可能就真的解决不了了。每隔一段时间无论是通过题目也好,还是通过其它方式也好,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在课下老师会给你一个阶段知识的查缺补漏方案,你完成后老师通过私播课针对你暴露出的问题做专门讲解,避免知识盲点,让我们真正的学的都会,做的都对。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离不开表象的认知及分析、对比、概括、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拟结合课堂实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分析。
一、提升教学立意,培养材料解析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教学立意就是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水平,突出表现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升教学立意需要教师关注学术动态,根据新史观充分提炼教学主题,并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以便于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面对新材料时能想得更深一些,更广一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中的甲午战争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这一内容的教学主题落在日本的侵略性及战争的影响,除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我们很难从这种立意中了解这场战争背后更深一层的教学价值。
从培养历史思维的深刻性出发,反思常规的处理方式,教师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立意:一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谈这场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二是从中日两国的海权意识来看这场战争的胜负原因;三是从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危机来看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局。
将甲午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拓展眼光,注重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背景、未来影响分析和把握事件的历史地位,这是历史思维的必备品质。因而在教学立意中注重背景和面向未来的思维引导,对培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二、调整教学顺序,培养材料解析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常有递进式、演绎式、归纳式三种。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内容、课型、教学阶段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赖于教学的过程设计包括细节设计。
以高三一轮和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为例,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应该有所不同才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一轮复习时,如果是以教材单元体系进行,中古史的内容分散在三本必修教材中,如果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安排即递进式,学生易于对基本概念做准确理解和记忆,是恰当的。但如果在二轮复习中还继续采用这种顺序,学生的思维则很难调动起来。以《隋唐文明》一课为例试做分析。
首先谈谈思维起点的灵活性,设计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讲授知识。
《隋唐文明》的经济文明部分,教师一般采用考点逐一呈现的递进式复习;建议采用演绎式,即先给出农工商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给出一些具体史实,最后得出隋唐的经济特点。演绎式将教学顺序的原起点设计为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呈示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再学习具体的内容。
例如农业方面可以给出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农业政策、经济格局的变化四个角度,通过学生的思维调动联系到相关考点。这两种不同的教学顺序,给听课的人带来两种不同的感受:采用递进式处理的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将记忆的考点重复了一遍,没有思维能力的提升;采用演绎式处理的课堂,学生需要运用一轮复习的表象知识来应对抽象的多角度的概念分析,思维无形中被调动。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角度分析是文科应试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把历史教材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并从中探寻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以下是历史复习角度分析法讲解,请考生多多注意。
例如:题目要求写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那么角度即对华夏族的影响、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影响。明确了角度,考生即可轻松解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族获得了丰富的物产;带动了中原地区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步;使当时的各民族之间加强了联系;有利于中国的统一。从这个例子来看,角度分析法显然对解答问题是十分有利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来寻找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如:张骞通西域的影响。考生可以作答:张骞通西域,使汉族获得了大量来自西域各族的物产,促进了西汉边疆的稳定;使西域各族获得了来自汉族的先进物质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联系;推动了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的步伐,有利于中国的统一。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说到这里,中国古代史中对民族关系所产生影响问题的处理已经基本解决。
在初步掌握了角度分析方法之后,考生还应注意,虽然有些角度在教材的表述上由于上下文衔接的原因没有明确显示,但在应试中应作为一个独立问题全面综合地进行角度分析。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角度应为:议会军的力量较强、封建王朝势力的力量较弱。但后者却并未在教材中明确涉及。但在角度分析之后,我们得出的答案是: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为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议会军有着相当的战斗力,克伦威尔的领导有方;斯图亚特王朝已经走向封建王朝的没落,封建经济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封建统治者沉溺于物质享乐,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士气低落。考生不难发现,如果出现角度缺失,必然忽略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将给这个问题的解答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问题思考:你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发现有何认识?(看似生僻的问题,却隐含着对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解答: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发现,表明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显示了汉朝文明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注意分号之间的角度分析)。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篇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问题解析与策略
分析历史事件答题的通用格式。
(一)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1.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
以下给出高考历史分析历史事件的答题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高考历史答题要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高考历史答题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要求审题,会丢掉“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拿中国主权和利益作交易”等要点。这些要点,来自题干的“弦外之音”:本题的主旨是主权问题,故应围绕此点答题。这种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题时想一下每题的宏观主旨(而不是单纯就题论题),就有希望得分。
(二)误区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记。靠做题记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这个手段很好,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可滥搞联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识网络为主,专题史不要太多(今年考试范围大为缩减,许多专题已不成系统,应该舍去)。
高考第一轮复习分析历史事件答题的通用格式,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