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全面整理

篇1:高二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全面整理
高二政治必备知识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原因意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2、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形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篇2:高二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全面整理
4.现象和本质
(1)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区别是: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易逝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它们的联系是: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没有无现象的本质,任何本质都表现为现象。假象也是对本质的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本质,甚至会歪曲本质、掩盖本质。
5、认识的两次飞跃
(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2)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当认识回到实践后,认识的一个阶段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结束。只要客观事物的在不断的变化,只要人的实践在不断的进行发展,那么人的认识就要不断的深化、发展。
(3)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然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是真理的系统化。
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科学的思维方法
(1)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
(2)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合理相象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下册期末重要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3:高二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全面整理
1、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
①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就业的意义:
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C.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D.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E.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F.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当前就业形势: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3、解决就业的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本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②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③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创业的后顾之忧。
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个人:
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自主创业。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A.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B.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党和政府: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B.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劳动者:
A.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③用人单位:
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经营者的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