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原则与政策

篇1:高考政治复习: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原则与政策
收入与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都要注重社会公平)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行,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理解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行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我国财政的作用(结合政府关注民生的事例:如:物价、抗击南方雪灾等)
(1)集中力量办大事:
①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A、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B、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③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5、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调整为元的例证;利息税税率:20%减为5%。)
(1)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3)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篇2:高考政治复习: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原则与政策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44、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觉得分配方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45、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P58)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意义各是什么?原因:是有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公有制是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条件,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意义:个人收入和劳动联系在一起,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什么意义?
46、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不能过于悬殊,不等同与平均主义。
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上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
47、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一致性:效率是物质前提,公平是保证。矛盾性,强调的是不同的方面
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即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创业的同时,又要创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福。
48、什么是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预算、(下年度的收支计划)国家决算?(上年度的结果报告)
4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利、债、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怎样?为什么说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P66-67)
50、按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分为哪几个方面?: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1、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2、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的基本特征: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相互关系是什么?(P69)
53、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分别是什么?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有什么意义?(P70)
54、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分别是什么?实行的税率是什么?超额累进税率的特点是什么?征收个人所得税有什么意义?(P70)
5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5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篇3:高考政治复习: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原则与政策
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活动,下面是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见课本)
3.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显示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
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除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分配方式?
(1)主要还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A、劳动B、资本C、技术D、管理等)
2.为什么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这一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区别:(1)效率,指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积极性。
(二)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①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兼顾效率与公平,-----先富帮后富;③兼顾效率与公平,------基本生活。(见课本)
名词点击:1.效率优先: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兼顾公
平:强调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通过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3.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提倡先富帮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坚持共同富裕,又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因此,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