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2025-05-26
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1: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一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2.高一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二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3.高一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三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4.高一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四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5.高一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五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篇2: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一、通假字: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

4、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

二、词类活用: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名词,释为“老交情”)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名词→动词,释为“礼遇,以礼相待”)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名词作状语,释为“对外,对内”)

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释为“使……挫败”)

5、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使动用法,释为“使……跟从”)

6、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释为“使……逃跑”)

三、古今异义: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古:恳切慰问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中原地区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古:态势形成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古:土地方圆今: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万一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古:面北朝拜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一词多义:

1、鲁肃闻刘表卒(死亡)

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3、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促)

篇3:高一语文下学期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下学期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2.高一下学期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高一下学期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4.高一下学期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5.高一下学期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最新推荐

高考生物考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考生物中重要的考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文章介绍了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包括碳、氢、氧等常量元素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如何参与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如蛋白质合成等。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热门推荐

高一数学必修四整理

高一数学必修四的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高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点以及几何体如棱柱、棱锥和二面角的定义和性质。文章详细阐述了各个部分的考点和易错点,有助于学生对高一数学必修四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猜你喜欢

高二语文必修一教案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关于人的思想价值的观点。文章通过苇草的比喻,强调了思想使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浩大也不能毁灭人的思想。文章还提到思想是人的伟大之处,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性,认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