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

篇1:历史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
【补充·国际格局】演变:两极走向多极趋势。
【补充·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又称“柏林封锁”,其导火线为6月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补充·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补充·第三次柏林危机】发生于,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筑起柏林墙作结,
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评价·柏林墙】反映了冷战对抗的紧张激烈,是其自我控制机制的典型运用。
【补充·冷战的特征】大国间利益之争;明显地缘政治特点;强烈意识形态色彩;自我控制机制。
【补充·地缘政治】19世纪末提出,将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解读·史料阅读】美国在二战中后期,意识到战后自己有力量、有条件、有机会领导世界;说明了美国领导世界的理由;表明了美国决心并采取行动。
【补充·国家大战略】最高层面的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补充·工农兵学员】时间:—。流程: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补充·“铁幕”演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演说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补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时间:—。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为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而建立的联合组织。
【补充·经济互助委员会】时间:—。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从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贸易额仅次于欧共体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对经互会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经互会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问题:工、农业比例和民主法治建设。
【补充·赫鲁晓夫时期】内容:平反冤假错案上,恢复了“大清洗”时期遭迫害人的名誉。干部制度上,实施了轮换制与任期制。工业管理体制上,将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打破了部门间障碍,加强了企业间横向联系,扩大了地方权限。结果:农业领域,未触及集体农庄制度。工业领域,改革收效甚微。
【解读·史料阅读】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苏共已认识到农业落后,开始农业改革。
【数据·年均增长】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
【补充·戈式改革】多元化:政治多党制、经济私有化、意识形态自由化。
【插图·独立国家】苏联解体使亚欧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化。
【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模式束缚、改革迷失、社会剧变。
【补充·南斯拉夫道路】工人自治(—)
社会自治(—)
联合劳动自治(—20世纪代)
【辨析·剧变与巨变】剧变:通常是人们不希望或无法预料的情况突然发生。
巨变:通常是人们有预料或认为该变化是合理或必然。
【主题·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意义·杭州峰会】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声,与更多国家进行良性互动,实现多方共赢。
【补充·G7】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举行的年度首脑会晤机制。七国集团峰会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政策,缓解内部矛盾。
【补充·政治多极化】时间: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补充·经济全球化】时间:提出。
【补充·理解全球化】各国国内经济规则趋于一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约束加强。
【补充·“逆全球化”现象】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形态之一。
【补充·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实现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补充·“和”观念】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
【补充·文化表述】词汇:交流、对话、学习、碰撞、前行。
【意义·进博会】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篇2:历史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5)瓦解:①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②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④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
(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发展历程:1945~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出现;1955~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是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代末到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4.世界格局多极化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3)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的不同: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篇3:历史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