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2025-08-03
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篇1: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意识是高二政治学习的一个重要考点,以下是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知识点,请大家仔细掌握。

1、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表现:

(1)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

(2)意识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

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篇2: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小编准备了高二政治下册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2.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3.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二政治下册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3.5、辩证的否定观

3.5.1、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5.2、3.5.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方法论〗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5.4、、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政治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以上是第一课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点,请同学们认真学习。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这就是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包括两点: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为理解此观点,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宗教观念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第二,无沦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本质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沦者认为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忽视了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3.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物,穷尽一切过程),但人们对客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喂、在加深。

4.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人们的意识出现差异性,甚至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都是难免的。仅从主观方面看,造成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场不同。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立场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有个观察问题的立足点问题。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知识构成不同。我们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2.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3.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说明: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意识的本质又是本节的难点。)

篇5: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点~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点】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的大脑是产生意识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 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称之为错误的思想意识,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只要有某种意识存在,一定能找到其客观原型。”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宗教鬼神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神话故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

C.对未来、对历史的认识是人们主观思维的结果

D.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中,道学家看到是“淫”,历史学家看到的是“宫廷秘闻”,建筑学家看到的是大观园的布局,美食家看到的是贾府的菜谱。从中可以看出()

A.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B.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C.人们的人生观、思维方法制约着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

D.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的视角也不同

3.“观念一变天地宽”,这是有些下岗工人重新就业以后的感慨,它体现的哲理是()

A.天地的“宽”和“窄”完全决定了人们的观念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观念一变,世界也就变

C.观念的变化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观念,有助于推动事物发展

4.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B.物质是变化的,意识是相对静止的

C.物质是具体的,意识是抽象的

D.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5.就意识的本质讲()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7.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正式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国外已出现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这说明()

A.意识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

B.意识将成为世界的本质

C.意识将决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方向

D.物质与意识互相决定

8.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二、简答题

1.科学知识和封建迷信是否都属于意识,它们有什么不同?

2.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采取了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多种实用技能培训。一些下岗工人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注:仓廪指储藏粮食的仓库)

三、论述题

1.有人认为,“既然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正确的。”请谈谈你对这观点的认识。

2.“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请结合这一观点所反映的哲理,谈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而这又是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综合材料谈谈:

(一)材料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二)这一道理在材料中如何具体体现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D4.D5.C6.C7.A8.A

二、简答题

1.(1)两者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都属于意识;但是,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封建迷信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从性质上看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由此,二者对人们活动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们的活动起阻碍作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要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传播科学,坚持“科教兴国”。封建迷信则涣散人心,扰乱社会安定,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决取缔。

2.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影响一些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3.(l)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才能形成。

(4)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论述题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的认识潜力的无限性而言,并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也不等于说每个人的认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例如:由于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可能产生对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由于立场、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对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等。因此,不能用意识的能动性否定人的认识的差别性。

2.(1)“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着重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3)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3.材料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即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的平等、开放、竞争等特征,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效率与民主等意识,突出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同时,这些意识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可促使客观事物顺利发展。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

篇6: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一)辩证否定观

提问:

1.辩证的否定观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3)方法论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爬黑板: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探究内容)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下册政治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课堂探究一](阅读教材P38马克思的名言)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选择性的活动。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它们的蜂房永远是一种样子。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又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为什么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根本原因)?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辨析: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可笑的预言,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明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课堂探究二]

月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起点。中国探月计划一期工程绕月飞行已经成为现实。嫦娥一号搭载着六种仪器在月球上进行多项科学探测,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月球和进行科学研究。中国探月计划的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

科学家们为什么能够提出中国探月计划?

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又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深化拓展,理论延伸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摘自十七大报告

我们认识了世界后,我们的意识是否就完成任务了呢?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过渡:人能够通过生产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可以生产出新的产品,可以变废为宝,可以模仿人脑制造出电脑。动物能吗?为什么?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遭到失败。

月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起点。中国探月计划一期工程绕月飞行由计划变为现实,嫦娥奔月梦想成真。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请你从意识的作用角度说说嫦娥奔月是如何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吗?

(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

[互动探究] 交流你我的体验

一个乞丐来到一家门口,向一位大嫂乞讨。这个乞丐太可怜了,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随风晃荡着,让人看了非常难受。

大嫂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 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让我搬砖。不愿意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这位大嫂听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弯下身子搬起砖来,她故意把一只手插进裤袋里,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回来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过了一会儿,终于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大嫂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让他擦拭汗水,又给了他二十元。乞丐接过钱说:谢谢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几年之后,一位老板模样的人来到了这位大嫂的门前。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的袖子随着风儿一荡一荡的

(1)大嫂对乞丐缺乏同情心吗?你准备怎样帮助一个人?

(2)从哲学上看,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1)断臂乞丐的困境更多地可能与他断臂有关。他的谋生能力有了困难重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了一切,他还有一只能劳动的手臂,他更应该有自信自尊自强自主的精神。大嫂并不缺乏同情心,她的施舍是高贵的,是为了树立他的信心,不要在生活面前倒下!帮助人的同时也在人格上给予别人应有的尊重,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心。所以,帮助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2)意识具有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所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联系自身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发挥意识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意识的作用。

篇8:高二政治意识反映知识点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当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新推荐

高三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关键知识点

高三物理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平均速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式。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平均速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技巧

热门推荐

高一生物复习必修一

高一生物必修一的复习内容。首先介绍了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实验和知识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原则等。然后,阐述了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包括它们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生理功能等。通过复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猜你喜欢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历史答案的题目及其解析,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思考。文章指出康有为背离了早年的政治思想向维护孔教方面倒退的情况,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还提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汲取孔子儒家文明精髓可促进社会和谐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