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2025-03-16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1: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

  虚词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2.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二

  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3.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三

  文言实词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4.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四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5.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五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其次

  (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6.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六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篇2: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兰亭集序

1、字词

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赤壁赋

1、词语:

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

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

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

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

2、成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

3、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游褒禅山记

1、词语:

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 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 倦怠幽暗昏惑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篇3: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3: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裨(bì)]有益。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商榷(què)]商讨。

[店肆(sì)]店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我有一个梦想

1、字词

煎熬 束缚 歧视 压榨 兑现缔造 履行 侈谈 磐石 飓风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坎坷祈祷 巍峨 蜿蜒

2、成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文学常识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 词语:

悼(dào)词 肤(fū)浅 衷(zhōng)心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

2、成语

豁然开朗:明白,通达。

坚忍不拔:坚持而不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繁芜丛杂:繁多杂乱。

不可估量:不可估计。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3、文学常识

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篇4: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字词:

沉闷 梦幻 嫦娥 诞生 落伍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辉煌

二、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荷塘月色

一、词语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

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故都的秋

一、词语

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囚绿记

一、词语

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

二、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三、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篇5: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5: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一】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6.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

  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

  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7.自

  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

  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

  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

  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

  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

  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

  ⑧不图子自归(自己)

  自誓不嫁

  举动自专由

  进止敢自专

  哪得自任专

  ⑨自君别我后(自从,从,介词)

  8.见

  ①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见面,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9.且

  ①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②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③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10.何

  ①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

  ③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④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11.若

  ①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

  ②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③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12.区区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小,此指见识少)

  ②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忠诚专一、诚挚)

  13.遣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②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③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14.意

  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15.迎

  ①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16.结

  ①结发同枕席(系,动词)

  ②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

  ③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

  17.会

  ①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

  ②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

  18.故

  ①大人故嫌迟(还是、仍然,副词)

  ②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④知是故人来(旧、老,副词)

  19.望

  ①怅然遥相望(看,动词)

  ②君还何所望(希望,动词)

  20.幸

  ①幸复得此妇(幸亏,副词)

  ②幸可广问讯(希望,动词)

  21.复

  ①幸复得此妇(还,副词)

  ②终老不复取(再,副词)

  ③红罗复斗帐(双层,数词)

  24.作

  ①非为织作迟(做,动词)

  ②纤纤作细步(迈动,动词)

  ③便可作婚姻(结成,动词)

  ④作计乃尔立(造,引申为“定”,动词)

  ⑤君当作磐石(当作,动词)

  29.因

  ①于今无会因(机会,名词)

  ②因求假暂归(于是,副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东南,朝东南、向东南)

  2.鸡鸣入机织(鸡鸣,在鸡鸣时)

  3.昼夜勤作息(昼夜,从早到晚)

  4.理实如兄言(理,按道理)

  5.明日来迎汝(第二天)

  6.手巾掩口啼(手巾,用手巾)

  7.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

  8.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朝,在早上;晚,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五里一徘徊(五里,飞五里)

  2.头上玳瑁光(光,发光)

  3.仕宦于台阁(仕,任官)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赠送的东西、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全,保全)

  (五)使动用法

  1.及时相遣归(归,使……回去)

  2.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

  3.以此下心意(下,使……委屈)

  (六)意动用法

  1.戒之慎勿忘(戒,以……为警戒)

  五、偏义复词

  指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婆婆)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哥哥)

  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母亲;“弟兄”偏指“兄”,哥哥)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作息”偏指“作”,工作)

  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牛马”偏指“马”)

  六、特殊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2.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

  3.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

  4.渠会永无缘(宾语前置)

  5.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

  6.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动句)

  7.今日被驱谴/仍更被驱遣/同是*迫(被动句)

  8.蒲苇纫如丝(状语后置)

  9.性情暴如雷(状语后置)

  七、互文见义

  1.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八、文学文化常识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早的长篇叙事诗,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除小序外)共357句,1785字,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选自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二】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

  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篇6: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2.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_,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6.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

  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

  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7.自

  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

  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

  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

  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

  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

  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

  ⑧不图子自归(自己)

3.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4.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5.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好:崇尚;修姱:修洁美好;鞿羁:名作动,约束;謇:举首发语词;谇:进谏;替:罢黜)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因为)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本来;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错:通“措”,措施)

  5.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准则;追曲:追求歪曲;竞:争相)

  6.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侘傺:失意的样子)

  7.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溘:突然)

  8.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

  9.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

  10.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焉:于彼,在那里)

  1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篇7: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7: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2.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原本只称为“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徐徐语文坊精编)“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诗经》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间的社会生活,共305篇,故又称作“诗三百”。《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徐徐语文坊精编)“雅”有105篇,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共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采薇》属于《小雅》。《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间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在章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采薇》即是一例。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蒹葭)、叠韵(窈窕)、叠字(汤汤)(徐徐语文坊精编)等一些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3.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4.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临了。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已,控制。

  5、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7、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8、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9、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10、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11、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12、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徐徐语文坊)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3、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4、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5、日月不淹: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6、方枘圆凿:比喻格格不入。

  17、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8、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归顺。

  20、少长咸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21、群贤毕至: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22、曲水流觞:古民俗,(徐徐语文坊)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3、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24、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26、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7、感慨系之: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8、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9、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徐徐语文坊)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0、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3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2、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33、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4、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5、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6、容有底止: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37、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8、旁稽博采: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长处之意。

  39、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

  40、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41、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42、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徐徐语文坊)形容内心焦急万分。

  43、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44、空头支票:无法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

  45、不言而喻: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

  46、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47、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48、休戚与共:忧患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4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50、浅尝辄止: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徐徐语文坊)比喻做事不深入。47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

5.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1、至于顿丘(徐徐语文坊精编)(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

  4、泣涕涟涟(泣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古义:欢聚、欢乐;今义:酒席)

  6、彼路斯何(路,古义:高大的战车;今义:道路)

  7、不遑启居(启,古义:跪;今义: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8、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徐徐语文坊精编)(君子,古义: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篇8: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原文欣赏】《过华清宫》

  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翻译: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简介: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背景: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字词: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XX:“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nícháng):《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2.高一语文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XX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等几个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的历史。《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苏武牧羊”也作为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课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于公元1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

3.高一语文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氓》

  第一部分(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

  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思念之切,情深一片。

  第二部分(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过分迷恋男子。“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描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明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XX。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她只能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4.高一语文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慰问

  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区

  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态势形成

  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万一

  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

  古:面北朝拜

  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

  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

  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

  今:表年级或日期

5.高一语文必修二下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极为。

  二、写作背景

  《想北平》选自《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写于,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真爱北平。

  第二部分(4-7)北平真好。

  第三部分(8)真想北平。

  第1小节可以用作者的话概括为“我的北平”。说难以选择写法,主要是自己见识之少,突出北平之大之多。更是交代自己生在北平,到27岁才离开,暗写北平是自己的故乡,为下文写“爱”作铺垫,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才扣住了主题。

  第2小节用母子之爱类比,抒写自己对北平的深爱。强调这种爱不是一枝一叶,而是全身心和全部的爱。

  第3小节是说大爱无言。想自己成诗人成杜鹃去唱啼,可说不出,责备自己,唠叨自己,反复表达挚爱难言。

  由此三节交待想北平的原因是爱。

  北平真好。好在哪里?先和欧洲的四大历史名城特别是巴黎比,比出了“安适”、“自由”;再数北平的“五多”,洋溢着自数家珍的自得和喜爱之情;接着,又从里到外,突出“自然”,贫寒也可享“清福”。

  真想北平。两句话,既是收束上文,又总结点题。深情而自然。教参上说,结尾表达了对北平“即将沦陷的忧虑”。所据什么,没有详说。本文写作时间是,当时国势如何,作者情况如何,宜作简介,方可立说。

篇9: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字词:

  沉闷、嫦娥、诞生、翌(yì)年、酝酿(yùnniàng)、横亘(gèn)、恒(héng)心、盘桓(huán)、辉煌

  二、成语:

  1.惊天动地:

  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体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

  通讯的主要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3.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

  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

  先后描绘出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一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这是因为人不同,性有别,情不同,理各异。

  2、巧妙的结构艺术:双线并,首尾绾合:

  ⑴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首尾绾合、交递推进式结构,使全诗“水复山重,曲折入妙”(《吴诗集览》引)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

  ⑵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进,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XX。

  ⑶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它是对主线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

  ⑷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多幅生活画面的描叙与铺饰,歌颂了刘焦二人用生命保证对爱情的忠贞,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

  ⑸结句两家合葬,鸳鸯合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

4.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5.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3、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4、《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5、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长的政治抒情诗。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7、《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8、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9、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

  10、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1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12、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系列知识点,包括成语解释和词汇含义,如开柙出虎、虎兕出柙等,以及一些形容情感状态和行为举止的词汇如五十步笑百步等。此外,文章还涵盖了一些词汇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如安邦治国之策和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等。文章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帮助读者

最新推荐

高考政治复习指南: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考政治复习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和产生方式,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热门推荐

高一物理力学单位制

高一物理力学单位制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了单位制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然后详述了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如时间、长度、质量的单位,并解释了1N的定义及常见单位换算。最后,文章讲解了基本物理量、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制的关系,以及在

猜你喜欢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

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关键知识点,包括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原则、温度计的使用、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以及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涵盖了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