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次答案

篇1:高三历史第三次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
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
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
25.从公元前4到公元前3,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由于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前后雅典政治腐败,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完全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6.《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27.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
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
28.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D. 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29.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A.的北京 B.的上海
C.的南京 D.的广州
30.有学者称: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如同一个人不能分两次跨越同一条鸿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呈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的奇迹,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是指中国
A.苏东改革失败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直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C.将调整生产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步
D.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渐进式进行
31.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最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特征?
A.希腊罗马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32.英国思想家洛克(JohmLocke)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下列哪项叙述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意涵最为接近?
A.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B.统治者透过选举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
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决定 D.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治者的需求
33.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的主力军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34.,墨索里尼出兵占领衣索匹亚,消息立刻传遍意大利,当时民众最可能通过哪一个媒体,实时获得此一讯息?
A.广播 B.报纸 C.网络 D.电视
3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40.(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学术讲演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2)根据材料二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和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独特性各指什么?(10分)
(3)在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结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9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实充分;③论述透彻;④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⑤不少于150字)
41.(12分)
,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材料二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2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4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应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6分)
(2)根据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我们已逾1,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4分)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11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6分)
⑵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9分)
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ACDCBCDBADCB
40、参考答案:
(1)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
利弊:①利:以整体世界或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重视文明间交流的意义;批判欧洲中心论;分析历史发生的必然性。②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对文化和跨地区文化的概念解释不深;对全球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不准确。(4分)
(2)主要原因: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2分)
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指①自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战争及战争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②不断东渐的西洋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4分)
独特性指①正是在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开始启动,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或变化。②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言之有理即可)(4分)
(3)注意史论结合。事实的原因---事实的内容---事实的影响---观点。①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②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原因及其影响。③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原因及其影响。综合上述内容得出观点。(9分)
41、参考答案: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要点: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答案要要点:
(1)材料一认为:君权神授,人民无权议论国王;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否则人民有权反对(6分)
(2)材料一力图维护君主专制,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反对专制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要要点:
(1)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4分)
(2)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3分)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8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案要点
⑴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6分)
(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9分)
篇2:高三历史第三次答案
历史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以下是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试卷,请考生及时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郡县制D.战国时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俸禄制度。俸禄制度代替食邑制度()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发展变化,结合下面书影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
A.孔孟儒家 B.汉代经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等能够说明当时()
A.妇女社会地位低下B.官吏生活比较腐败
C.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D.丝织业比较发达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C.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
9.,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下表是清朝光绪、宣统年间财政收入一览表,据此可知()
年代 岁入总额(两) 光绪二十年() 81,033,540 光绪二十五年() 101,560,000 光绪二十九年() 104,920,000 宣统元年() 263,219,000 A.晚清新政中奖励实业小有成就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控制
C.晚清社会稳定使政府收入增加
D.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12. 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至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13.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枚硬币,对其最合理的历史推断应为
A.由中央苏区铸造 B.是印证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史料
C.发行于国民大革命时期D.是研究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史料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15.右图为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这体现出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B.中共中央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D.文艺政策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中共中央文献记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据此判断,当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是A.忠于城邦的男子B.掌握权力的贵族C.新兴的工商业者D.主宰人类社会的人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 ()分类标准调整对象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名称公法私法成文法不成文法自然法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长官法人法物法诉讼法A.博采众长B.体系完备C.影响长远D.崇尚公平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这句话( )A.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C.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事件思想主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理性精神达尔文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A.神本化、人本化 B.理性化、科学化 C.宗教化、 D.科学化、宗教化
A.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22.美齐格勒认为虽然直到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者( )A.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B.与其他政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C.推动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善D.保障了工人阶级政治民主权利下图是二战后苏联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反映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B.揭示出欧洲援助计划的本质C.彰显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D.讽刺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20 世纪 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A.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C.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D.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名子说》
(唐刘禹锡)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戒子通录》(宋刘清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恒产琐言》
(清张英)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材料二晚清家训李鸿章《示文儿》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与子书》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据材料一二近代家训的内容变化。(1分)古今中外贸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融合与交流的特征,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分)(2)材料二,晚清时期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分)
材料 (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近来国际形势剧变,相互勾结,以我国家民族为牺牲。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此时艰,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齐心抗战?乃前方之守土战士浴血杀敌,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自上海爱国冤狱爆发,世界震惊,举国痛愤。爱国获罪,令人发指!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陈辞,累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
围绕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日本等国的势力、英美等国势力、国民党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态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势力或其他势力的态度并进行合理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目前经济发展缓慢,是由于市场的作用受到歪曲,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只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结果。要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重新健康发展,并向集约化发展过渡,不能通过惯用的方法或者只是部分地改变使用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和计划的制度系统来实现,而是要根本改变现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其办法主要是:1.扩大企业自主权3.恢复市场的积极作用4.取消外贸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4月《行动纲领》
材料二 你们国家事态的发展使我们深感不安。我们深信,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派对你们党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制度的进攻,使你们国家有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危险,因而也使整个社会主义体系的利益受到威胁。
苏联等五国共产党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1)据材料一概括捷克斯洛伐克《行动纲领》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件制定的背景?(7分)
(2)材料二中苏联等国共产党怎样评价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结果说明了什么?(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1-24 ACBDA CDABC ACDBC DDBCB ACA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视耕读传家。(4分) 因素:。(分)(2)变化重视工商业发展;注重培养世界视野。(分)评:近代家训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都使家训增加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均可展开评论,言之成理即可。)一等(12~分)紧扣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5分)能够结合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角度单一;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3)从背景、方案和影响等方面分析。
28.(1)观点:改变旧的指令性计划的经济体制;重视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等。(4分)背景: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3分)
(2)评价:认为其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受帝国主义支特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的进攻。(4分)说明:①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升级。②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4分)
篇3:高三历史第三次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 小题,每题1.5 分,共48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
1.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2.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4.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 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 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韩非子》
5.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6.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
A.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 B. 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C. 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D. 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
7. 右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 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 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 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 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8. 元朔二年(公元前1)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 消弱了王国势力 D.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9. 1 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 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①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②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③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④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② 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 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 ④ 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1.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A. 统一文轨 B. 整顿吏治 C. 定都平城 D. 迁都洛阳
12. 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3.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 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 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 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14. 右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
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
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
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 宗族观念浓厚 B. 重文轻武传统
C. 理学备受推崇 D. 选官注重才貌
16. 右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A. 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B. 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C. 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 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17.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
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④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8.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19.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A. 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中体西用的影响
20.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21.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 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22.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在2 发动起义,定都于4
B.洋务派在1 创办了最早的军工企业
C.八国联军在1 登陆,最终攻占3
D.在4 曾出现以中华民国为国号的政权
2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 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湖北织布局 D.大生纱厂
25.近代注明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 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 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
26.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
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
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28.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29. 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
A.核定地 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30. 某同学编织了中国 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31.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 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
A.掀起二次革命 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32.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33 题18 分,第34 题22 分,第35 题12 分, 共52 分)
3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 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更具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 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4 分)
材料三 国籍问题 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 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6分)
34.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 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 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 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 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6 分)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 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 养兵的巨额费 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 ,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 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 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官府积极促进镇 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 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6 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5.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韩愈认为 ,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4 分)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 分)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CABDBADCB DDBAABA
1718192223242526272829303132
DAACCDCDDBC DBCC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18分,第34题22分,第35题12分,共52分)33.(18分) (1)(6分)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每点一分,共2分)贡献: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每点1分,共4分)
(3)(6分)对策: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问题由来1分)清政府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具体政策3分)
认识:(学生答案需包含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并且表述正确,即可得分,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得1分)
34.(22分)(1)(6分)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每点1分,共2分)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每点1分,共4分)
(2)(6分)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一点2分,两点3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一点2分,两点3分)
(3) (10分)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相关因素两点).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结论)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时段),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相关因素三点)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结论)
甲午战争后至清末(时段),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相关因素四点)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结论)
税收结构的变化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兴起、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抑商向重商的转变。(概括性结论)
评分说明:
810分,有合理的概括性结论,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68分,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较充分。
4--6分,划分阶段,有明确的结论和相关的论据
4分以下,列举了相关的史实和论点,但结构不清晰。
35.(12分)(1) (6分)韩愈的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分)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 (6分)认识的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答出2点3分)
认识的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答出2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