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术语与策略全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解答大题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环节之一。如何系统地回答问题,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准确地捕捉关键点,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套完整的答题术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地理大题中必须背诵的术语,并提供答题策略,帮助学生高效应答。
一、常见地表水用语
在地理大题中,地表水的相关术语是基础知识之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淡水资源的概念,这是指可利用的淡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河川径流是指河流中的水流,而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则是地表水的两个重要来源。
二、常见水循环用语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表面、大气和生物体之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是水循环的主要方式,涉及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则分别指水在海洋和陆地上的内部循环。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水分从陆地表面流动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过程。
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是缺水问题的两种形式,前者指水量不足,后者指水污染导致水质下降。
三、常见洋流用语
洋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水流,其对气候和渔业都有重要影响。风海流是洋流的一种,主要由风的作用形成;季风洋流则与季风气候有关。寒流和暖流分别是较低温和较高水温的水流,它们对沿岸气候和渔业资源有显著影响。渔场的形成往往与冷暖流的交汇有关,而增温增湿和降温减湿则分别描述了暖流和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四、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
农业区位因素涉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条件。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和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五、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
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因素类似,但更为复杂。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涉及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素则包括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六、地理主观题的答题方法
在解答地理主观题时,首先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这需要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同时,要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防止生态问题的出现。河流的治理原则和措施也是重点内容,上游应注重调洪,中游应分洪、蓄洪,下游则要泄洪、束水。
具体治理措施包括在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在中游修建水库和分洪、蓄洪工程,在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七、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分析一个地区缺水原因时,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自然原因包括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以及地表径流量较少等。人为原因则涉及人口稠密、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等。解决措施可以分为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措施包括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
节流措施则包括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等。
掌握这些答题术语和策略,对于学生在高考地理大题中取得高分至关重要。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复习,将这些术语内化于心,从而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希望本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高考地理大题,祝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