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

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实际上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史实的基本含义、与其相关史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掌握某具体史实的基本概念。理解的要素首先是立场、观点和方法。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并深入分析这些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
一、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与理解
例1:什么是古代的赋税?
春秋以前,君主除了从农民耕种的土地上直接获取产物外,还从臣属那里获得劳役和实物贡纳。这便是赋税的起源。到了春秋时期,赋税的形式逐渐规范化。按人丁向臣属征收军役和军需品称为“赋”,按田亩对臣属土地征收财物则称为“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称作田赋,以户、丁、资财为课征对象的称作税。
明朝一条鞭法改革后,将人丁力役部分摊入田赋,使得赋税逐渐归并。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赋税实际上主要指田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背景知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尤其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与农民、臣属之间的关系。
2. 时间线索:梳理从春秋到明清各个朝代赋税制度的变化,注意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改革措施。
3. 社会影响:思考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如农民负担加重或减轻、国家财政收入变化等。
4. 比较分析:对比不同朝代的赋税政策,找出其异同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们不仅能记住赋税制度的基本内容,还能深入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发展脉络,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例2:怎样理解蒙古族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
(1)蒙古的兴起和统一
蒙古曾是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族分支,原居于也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广大的蒙古高原。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与西辽、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共为中国境内的七个分裂政权之一。成吉思汗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促进了蒙古内部的稳定与发展。
他通过一系列征战,逐步扩大了蒙古的势力范围,奠定了后来元朝建立的基础。
(2)元朝建立和统一中国
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他们首先灭掉了西夏,随后降服了畏兀儿和吐蕃。接着,蒙古军队南下,先后灭亡了金国、占领了大理,最终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完成了对中国全境的统一。忽必烈即位后,正式建立了元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的建立不仅标志着蒙古族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也为后续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蒙古各部的分裂
元朝灭亡后,明朝继承了其疆域,但蒙古各部并未完全服从明朝的统治。明朝将蒙古高原东部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将西部和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各部称为瓦剌。瓦剌首领也先曾在短时间内统一了蒙古各部,但他在去世后,各部又陷入了分裂状态。鞑靼出兵征服瓦剌,迫使其西迁,重新统一了蒙古各部。
然而,这种统一并不稳固,16世纪前期,蒙古各部再次分裂。
(4)清朝统一内外蒙古
17世纪初,瓦剌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实际控制了另外三部(土尔扈特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并入侵漠北蒙古三部——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面对准噶尔部的威胁,这三部南迁至漠南(今内蒙古)并向清朝求援。
康熙帝下令亲征,成功收复了蒙古高原,使漠北蒙古三部回迁,实现了内外蒙古的统一。
(5)蒙古族信奉喇嘛教黄教
16世纪初,鞑靼首领俺答汗占领青海时,该地区流传的喇嘛教传入蒙古。俺答汗尊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三传弟子为达赖喇嘛(三世),喇嘛教黄教在蒙古广为传播。此后,俺答汗的曾孙被立为四世达赖,由他派往蒙古主持教务的大喇嘛,成为蒙古活佛。
喇嘛教黄教的广泛传播,不仅改变了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对其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蒙古族历史的研究,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认识到蒙古族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三、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的现象
例3:怎样理解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的现象?
统一,指的是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结合为一个整体。主要标准是政治上的服从和一致。分裂,则是指统一政权解体分为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或原属于该政权的一部分脱离、独立。
我国古代历经了秦、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四次统一,经历了先秦、三国、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等分裂时期。
要理解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政治因素:统一往往伴随着强权政治的崛起,而分裂则可能源于中央集权的削弱或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导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统一与分裂的重要因素。经济繁荣时期,国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现统一;而在经济衰退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难以维持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容易引发分裂。
3. 文化因素:共同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反之,文化差异过大可能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进而引发分裂。例如,隋唐时期,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而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尚不充分,导致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4. 外部因素:外来侵略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中国的统一与分裂。例如,元朝的建立与蒙古西征密切相关,而清朝的统一则得益于满洲八旗的强大军事实力和对外扩张的成功。
通过对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的深入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统一与分裂并非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但不限于背景知识、时间线索、社会影响、比较分析等。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