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要以细节复习取胜

高考化学作为理科综合考试的一部分,不仅考察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验他们的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回顾历年高考考生在化学答卷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失分并非由于知识盲点或理解错误,而是因为一些技术性问题或低级错误。
这些问题包括基础不够扎实、实验不够重视、审题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楚、书写不够规范以及思维不够灵活等。其中,审题不够仔细和书写不够规范是考生在临场答卷时最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这些失误往往导致不必要的失分,而这些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为了帮助考生在高考化学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力、高度的文化素养、语言的敏感度、创意与创新能力、良好的组织结构意识以及扎实的基础写作技巧来提升答题水平。
同时,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深入分析题目中的措辞、答题要求以及时间分配策略,确保考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作答,减少无谓的失分。
一、当心题目里的措辞
在化学题审题中,题目中的措辞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字句,以确保准确理解题意:
1. 不正确、由小到大排列、由大到小排列:这些词语通常出现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找出不符合条件的答案。例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此时考生需要逐一验证选项,排除正确答案,找到错误项。
2. 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这些词汇涉及到反应物的用量和浓度,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结果。例如,“过量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考生需要明确“过量”意味着盐酸的量远超过碳酸钙完全反应所需的量,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量会达到最大值。
3. 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这些词语强调反应的程度和状态。例如,“恰好完全反应”意味着反应物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比例完全消耗,没有剩余,考生需要根据这一信息判断反应产物的量。
4. 短周期主族、同周期、同主族:这些术语用于描述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例如,“短周期主族元素”指的是第一、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考生需要熟悉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5. 等体积、等质量:这些词语涉及物理量的比较,考生需要明确它们的具体含义。例如,“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混合后”,考生需要考虑体积相等时浓度的变化。
6. 单位转换:如mL与L、m与cm、mol/L·min与mol/L·s等。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容易导致计算错误,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7. 已知中的内容、( )中的内容、注解以及图、表中的隐含信息:这些部分往往包含关键信息,考生不能忽视。例如,题目中的注解可能提供了额外的背景信息或提示,考生应仔细阅读并加以利用。
8. 有关化学反应(尤其是平衡问题)的三看:
- 看特征:反应是否可逆、各物质状态、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等;
- 看条件:是否恒温、恒压、恒容、绝热等;
- 看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否需要换算。
9. 溶液的酸碱性和颜色: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反应的方向和结果。例如,“溶液呈红色”,考生需要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推断溶液的酸碱性。
二、答题前看清要求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规范答题,用科学、严谨、简练、准确的化学用语进行表达。落笔之前,考生应看清以下要求:
1. 填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不同的题目要求不同的表达方式,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程式形式。例如,题目要求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考生应写出H + OH → HO,而不是完整的分子方程式。
2. 填名称、元素符号还是代号序号:题目可能要求填写具体名称、元素符号或代号序号,考生需仔细区分。例如,“写出镁元素的符号”,考生应填写Mg,而不是镁或12。
3. 填大于还是≥,增大还是变大:这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在化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考生应使用“增大”而非“变大”。
4. 填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实验式还是电子式:不同的题目要求不同的化学表示方法,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形式。例如,“写出乙醇的结构简式”,考生应填写CHCHOH,而不是CHOH。
5.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注明反应条件以及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严格遵循配平原则,并注明反应条件。例如,“2Na + Cl → 2NaCl”,考生需要确保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相等,并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等)。
6.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
- 物质状态:如固态(s)、液态(l)、气态(g);
- ±符号:吸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为-;
- kJ/mol:热量单位;
- 系数与热量值的对应:例如,“燃烧1 mol C生成CO放出393.5 kJ热量”,考生应写成C(s) + O(g) → CO(g),ΔH = -393.5 kJ/mol。
7. 所填数值的单位、所填计算式中的数值的单位:单位的正确使用至关重要,考生需要确保数值和单位的一致性。例如,“计算0.1 mol NaOH溶于水后的pH值”,考生应明确pH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值。
8. 一些容易写错的化学名词或术语中的字:如羟、羧、醛、羰、脂和酯、氨和铵、溶和熔、溢和逸、汽化、水浴、萃取、坩埚、蒸发、分馏、过滤、戊、苯、蓝、褪、褐等。考生需要熟悉这些词汇的正确写法,避免因拼写错误失分。
此外,解题中还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有:
- 忽略体积变化对溶液中粒子的浓度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所填空白区域的大小与应填入内容之间的关系;
- 角标的处理,如pH计算时的HSO、配平时KCrO等中的2;
- 题目中所给或所求数据是物质的量(n)还是物质的量浓度(c);
- 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书写(原子的连接和H原子数);
- 有效数字问题。
三、答题时间如何分配
高考理综答题时间为150分钟,总分300分。按1分钟得2分来简单计算,选择题每道用时不要超过3分钟,最好控制在2分钟以内(余下时间留给大题或检查),20道选择题务必在1小时内完成,最好在45分钟内完成。按科目分值和难易程度简单计算,化学用时50~55分钟,物理约70分钟,生物25~30分钟。
具体来说,化学科目的答题时间可以这样分配:
1. 选择题(30分):建议用时20分钟左右。选择题一般难度较低,但题目较多,考生应快速浏览,先做自己熟悉的题目,遇到难题时标记跳过,最后再回头解决。
2. 非选择题(70分):建议用时30分钟左右。这部分题目难度较大,考生需要仔细审题,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题目要求。对于复杂的计算题,考生应分步骤解答,尽量争取部分分数。
3. 检查与修正(20分钟):最后20分钟用于检查和修正。考生应回顾自己的答案,特别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单位、符号、计算等,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积累,更是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答题技巧的掌握。考生应在平时练习中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