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 专家支招如何确定目标

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是对多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科学合理地确立高考目标,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多位教育专家纷纷支招,帮助考生们有的放矢,为复习增添动力。
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杨为荣老师认为,确立高考的目标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但对学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当学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后,他们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知道劲往哪里使。老师的建议也能更好地被接受,学习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有的放矢。”杨老师说道。
的确,一个清晰的目标不仅能为学生的复习提供方向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许多学生从入学起心中就有一个模糊的目标,随着高考临近,这个目标可能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清晰或逐渐淡化。杨老师建议,青岛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简称“一模”)之后是确认目标的最佳时机。“‘一模’的成绩是全市统一排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也不能盲目依赖这一成绩,还需结合平时的表现综合评估。
”由于每年高考题目的难度不同,很难仅凭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根据排名来定位相对更为科学。
以文科为例,如果在即墨市名列前茅,可以考虑清华大学;如果排在前十名,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如果排在前50名左右,则可以将山东大学作为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
目标要“跳起来能拿到”
相对于学生和家长,老师可能对学生处于怎样的水平更加了解。张立格老师强调,学生在确立目标时,应该设立“跳起来能拿到”的目标。“就好像拿东西,你不要把东西放在学生一伸手就拿到的地方,也不要放在学生怎么使劲都拿不到的地方,而应放在学生走几步或者跳起来就能拿到的地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张老师回忆起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她的学习成绩足以考上一本大学,但她对自己要求很低,只定了一个二本的目标。“我认为按她的成绩上二本的学校有点可惜,便与她沟通,让她再稍加努力,很轻松就能达到一本的目标。最终,她成功考上了山东大学。
”这不仅证明了适当的目标设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也说明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多么重要。
此外,张老师还提到,学校通常会收集学生的“目标”,这时老师可以多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关注学校的动态,比如历年的最低分数线、最高分数线和平均分等。同时,老师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他们将来较适合哪个专业,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的角色:大眼睛小嘴巴
除了老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周衍学老师指出,在高考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不应发生明显转变。适当的关心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娇纵,更不能盲目拔高目标,给学生施加过大压力。“有些家长会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觉得成绩已经这样了,再多管也没太大作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家长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经历那种为了某个目标奋斗的过程,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很有好处。”
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他们的喜好,并帮助他们参考学校和专业。然而,家长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这时候要做到“大眼睛小嘴巴”,多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不要过多替孩子做决定。“家长要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利用网络资源,制定学习计划
在休息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感兴趣的学校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校的学术氛围、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也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提供了依据。周老师特别强调,二轮复习是提升成绩的最佳时机,重点在于总结做题规律和技巧。
“一般在二轮复习期间,同等难度的试题可提高分数10至20分。”因此,学生要多听老师的指导,抓住每一个提升的机会。
高考目标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策过程,它涉及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家庭支持以及老师的引导。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和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考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目标的确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光明大道,勇敢迈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