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2025-05-24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篇1: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自然地理环境由 、 、 、 、 、 等地理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 、相互 和相互 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改变 ;

(2)改变 的化学成分,改善 的水分状况;

(3)加快了 的分化,促成了 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 功能和 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 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作用,是自然环境的 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5、平衡功能是指 , 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是自然地理环境 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及 的改变,即 。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 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表面相应的 、 和 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垂直带是在 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 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 、 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 ,海拔越 ,垂直带数目越 ,垂直带谱越 。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 地域差异,这是因为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

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精品小编准备了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古生代默契和中生代末期。

3、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土、地、生、水、气

4、某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5、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6、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7、地域分异规律

8、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4: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到公元前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和1976—,其中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代初期

20世纪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

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篇5: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 水分趋于减少 降水较多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 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6: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最新推荐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分配知识点精讲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的第三单元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收入分配的各种方式。文章详细解释了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原因,并阐述了其他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

高一上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热门推荐

高二政治下册说课稿

高二政治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文章首先介绍了教学的知识目标,包括理解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阐释文化对社会和个人成长的影响。然后,文章阐述了教学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和文化欣赏能力。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猜你喜欢

高二地理知识点整理

高二地理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宇宙的基本特点、天体的分类和成因、天体系统的级别、日地平均距离等基本概念,以及太阳活动、空间探索、地球的基本数据等知识点。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地球的方向判断、空间资源的分类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