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篇1: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吧!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1、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 )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均田制的实行 ②俸禄制的实行 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④③
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
7.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就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
篇2: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历史是延伸的。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1、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3: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均田制:北魏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4,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有:
1、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
2、奴婢和平民授田数目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头。
3、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授田,宽乡之民耕垦不受限制。
4、地方官吏岁官府所在地就近授田。均田制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为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实质: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维护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
1、政治上:
(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
(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初中地理。
2、经济上:
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改革目的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顺应历史的潮流
希望能征服中原,将鲜卑族的落后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发扬鲜卑族
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 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政治及经济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习惯与文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後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伟大的祖先。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统治中原的需要。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以上就是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以供同学们参考。
篇5: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②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③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转。
(2)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③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④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即邻长、里长、党长
③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④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⑤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租调制:
①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1.重点:移风易俗
2.措施:
(1)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统治中原的需要;
②经济上: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③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地理上:地理环境的影响;
⑤倾慕汉族文化。
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
迁都:4,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措施:
①易服装: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4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⑤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要点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顺应历史的潮流
希望能征服中原,将鲜卑族的落后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发扬鲜卑族
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