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重点知识点精编

篇1: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重点知识点精编
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来源:三大思想成果 实践基础:马、恩活动(理论研究、建党实践)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 ①成立条件: 客观条件 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②成立:9月 伦敦 ③影响: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3.巴黎公社 ①背景: 国际背景:《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国际成立 国内背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②革命:3月18日-5月28日 ③措施: 政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监督铁路、军需生产 ④失败原因: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 主观: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奋战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 ⑤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欧洲革命 A.欧洲工商业危机→阶级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欧洲革命 B.欧洲工商业危机→民族矛盾→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欧洲革命
革命失败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a、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强大 b、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成熟→六月起义的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2.原因:a、匈牙利革命:被沙皇俄国镇压 b、法国二月革命
1.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原因:19世纪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
(2)表现:工人罢工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2)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
3.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广泛建立: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等工人阶级政党或组织。
4.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第二国际建立
(1)时间、地点:7月14日;法国巴黎。
(2)组织形式:它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都是独立自主的。
(3)主要活动: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了行动方向。它通过的决议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关于反对战争和反对军国主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的问题,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4)分裂及内部的斗争 ①恩格斯逝世后,围绕着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包括俄国的孟什维克在内的右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以列宁和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②到一战爆发前,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
(5)瓦解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大多数政党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第二国际因政治上的分裂而破产。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 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20世纪初,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经过(1),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2)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他们坚持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历史意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②它们都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③马克思、恩格斯都参与了这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不同点: ①第二国际主要是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上成立的;第一国际则是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 ②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欧洲少数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从事宣传鼓动活动的国际工人组织。 ③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组织指明方向;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直接领导各国团体开展工人运动。
篇2: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重点知识点精编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重点知识点精编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