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结构联系

篇1:高考历史知识结构联系
同样是文科科目,历史和语文、外语的学习特点完全不同,有的同学虽然很努力,但他用背英语单词的办法来背历史,其历史成绩的提高肯定是困难的。下面是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一、就近复习。
时隔越近,复习的效果越大,这一道理早为心理学所证明。所以同学们在制订复习计划的时候要像“倒卷席”一样,先复习放假前刚学过的中国现代史、再复习中国近代史,如果最后还有时间,那么再复习古代史的明清部分。
二、背知识点不如背时间顺序、背时间顺序不如建立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历史事件和现象是按时间顺序精确排列的,历史知识的分布不是点状、而是线状,在时间顺序后面往往暗藏着因果关系,所以历史时间不容模糊、更不容割裂。要建立自己的历史大事纪年表,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必须前后联系。
另外,时间相近的历史现象和事件聚合成阶段。相似的历史现象和事件还可以聚合成类,如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为近代经济史的内容,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政治史的内容。阶段与阶段、类与类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历史知识结构。没有历史知识结构,就谈不上历史学科能力,也无法应对高考。在这个阶段,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体会、掌握老师给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不是自创知识结构。
三、中外历史常联系。
学习历史,除了前面提到的前后联系之外,中外联系也很重要。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史体系下的中国历史,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事情能够看得更明白。
篇2:高考历史知识结构联系
文综历史的复习其实是对知识点和材料的结合,以下是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要厚积薄发,请考生仔细阅读。
1.计划当先,切实可行
在高考之前的一个月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教材。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已经把书“读薄”了,因此可以将复习的周期缩短,在高考前,再把教材通览一遍。以十天左右为一个周期,将高中五本教材“回炉”一遍。两天复习完一本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也是提高效率、稳步推进的良策。?
2.宏微结合,读思联手
“一字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想”在考前阶段是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在读书前先想一想这一单元、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结构,然后围绕着教材中的要目去读去看。如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其核心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涉及的重要内容有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等。同学们复习时应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重点关注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抓住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思考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表现,这样,一个单元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3.突出重点,扫清死角
读书要有重点意识,不能漫无目的,像蜻蜓点水。如“太平天国运动”一共有两节内容,通读一遍很费时间。但如果细心研究了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之后,就会发现高考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部分命题时,主要集中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上。由此,同学们应集中精力把两者颁布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比较,然后分析两者的关系,最后辅之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过程。这样,既掌握了重点知识,又扫清了知识死角。?
4.构建知识结构,厚积薄发
在复习单元、章节、专题知识时,构建知识结构非常关键。如复习中美关系时,可将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鸦片战争至美国追随别国侵华阶段、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独立扶植侵华工具阶段、至中美关系缓和前的敌对阶段、至今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前提下的曲折发展阶段,然后分别从背景、特点、发生的大事、结局和影响等角度构建知识结构。一旦高考考到其中一个或几个部分,学生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5.手到眼到,雁过留声
读书要用眼用心,当然也要用笔。在复习时,记下重点和难点知识,记下以往忽视的部分,“温故而知新”,揣摩高考的命题角度。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读过了,看过了,用笔记下了,才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才能够提高复习的效率。
篇3:高考历史知识结构联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间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不仅占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