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高考作文命题热点及命题练习:绿色未来

一、引言
“环球同此凉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环境问题早已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指出了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了生态保护的决心,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二、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根据相关统计,全国约有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四成以上的耕地出现退化现象。每年,平均每个中国人会接触到2.67公斤的农药,而这些农药中仅有0.1%左右能真正作用于目标病虫害,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此外,居住在受污染土壤上的居民同样面临着各种健康隐患(李达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威胁到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塑料污染。据测算,一个普通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仅为25分钟,但其自然降解却需要至少400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每天使用的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正在逐渐累积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中,给生态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于石,《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成功的案例与启示
然而,在面对重重困难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成功的环保实践。例如,浙江省安吉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托尼·布朗,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经常被问及为何如此留恋这个中国乡村。他回答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希望和美好。
这里有美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以及善良的人们……这是我的时代、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美丽时代。”托尼的话反映了当地居民和外来者共同的心声——每个人都应当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李生,《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如今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公益化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了从“治沙”到“减贫”,再到创造生态财富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道路(邬晓燕,《实施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变成现实。
四、法律制度保障
除了依靠个人和社会的努力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并加大了执法力度。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该市不仅追究损害环境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还追加了“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赔偿条款”。
当企业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修复费用,从而有效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钱夙伟,《修复环境就得由损害环境者买单》)。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五、“蓝天拼图”的启示
1月18日,中国天气网发布了“度蓝天拼图”,展示了全国各地城市天空中蓝天比例逐渐增加的美好画面。这不仅是对过去几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继续努力的激励。没有人愿意看到“雾霾锁城”的景象再次出现;相反,大家都渴望看到更多湛蓝如洗的天空。
然而,“蓝天拼图”的绘制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成果。
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政府固然承担着重要责任,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物排放,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比如,科研机构可以加快研发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非政府组织则能够组织志愿者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六
构建美丽中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实际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因短期困难而放弃长远目标,也不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绿色未来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