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解析

篇1:高考历史材料题解析
1.坐落在天津
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的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答案:C
●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地方气息的试题,天津是当年义和团运动的中心之一,保留着大量义和团运动的遗迹和文物。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动,但并不以****清政府为目的,不是起义,故A项错误;B、D两项虽然本身与史实相符,但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关系,故也不能选;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政治追求是接受“招安”、投效朝廷,义和团供奉宋江、燕青等名号,实际上是“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体现,这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篇2:高考历史材料题解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介绍:
第一、将所有设问认真阅读理解。
第二、带着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读懂文字,关注标点符号设置,划分层意,多点概括——用白话文,一般不能摘抄原文)。
第三、一般设问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或两者兼有的,“根据材料……”,指的是试题提供的对应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需要联系课本知识。
第四、适当注意材料中的“边角零料”——材料出处、材料文字中的注释、括弧、时间(朝代、皇帝)等,这些环节往往意味着相应的“暗示”或“限制”。
第五、关注材料的多样性呈现——文字、图片(画作、照片等)、表格、柱状图、曲线图;在阅读后三类材料时,务必关注“纵”、“横”两个角度,找出失误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找出变化的阶段和发展的趋势。
第六、答题技术细节
A、注意答题格式:分段分层,标题化、序号化。
B、文字可以不漂亮,但尽可能要工整。
C、少出错别字,特别是重要概念,外文译音(按约定俗成的写)不能出错。
D、文字表述尽可能参照课本的科学规范表述,不能过于通俗,象散讲。
E、若需改动,用笔明确划掉,保持卷面干净。
篇3:高考历史材料题解析
特点就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了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在本质上互相区别之处。特点、特征型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
解题方法
1.从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从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概括。常见语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等。另外,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且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则可以按阶段概括时间特征。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注意历史事件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性措施,可以概括为“政府/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