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六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随着考试的临近,许多同学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然而,不要担心,编辑老师为各位考生精心准备了哈六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多看、多做、多练,顺利应对这次考试。
在本次试卷中,非选择题部分共有3道大题,其中25题和26题为必答题,27题和28题为选答题,总分共52分。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题目,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知识点。
题目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25分)
材料一
在英国圈地运动初期,失地农民被简单地视为流浪汉和懒汉,政府通过一系列血腥立法加以严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并采取了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措施。16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著名的伊丽莎白法,即旧济贫法,为失地农民创造了多种就业方式。
到了18世纪,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济贫法,进一步完善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政策。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为了安置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其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最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日本政府还积极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材料三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率先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民工。广东省成为四川省第一劳力输出大省,最高峰时曾达到500万,占四川民工省外输出的80%以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四川省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据统计,四川城乡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由1990年的12.3%上升到2010年的28.6%,其中大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民进城人员取得。
---
问题解答
(1) 据材料一、二,比较分析英、日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8分)
英国的特点:
1. 时间跨度较长: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圈地运动时期,历经几个世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2. 早期严厉惩罚:初期将失地农民视为社会问题,采取了严酷的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3. 逐步人性化:后来通过旧济贫法和新济贫法,逐步建立了更人道的安置机制,提供多种就业途径。
4. 城市化为主:主要通过城市工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特点:
1. 战后迅速启动: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后期,政策出台较快。
2. 多元化安置:不仅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还注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实现就地转移。
3. 教育与培训并重:重视农村教育,培养适应非农产业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4.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集中于城市。
(2) 结合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政策对英、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对英国的影响:
1. 推动工业化: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2. 改善社会结构:逐步完善的济贫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3. 提升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对日本的影响:
1.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多元化的劳动力安置政策,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提高了农业效率,同时也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3.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重视教育和培训,提升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11分)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1. 改革开放的影响: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大量民工涌向广东等地,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2. 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省内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地或就近就业。
3.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内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 跨区域流动明显:四川省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大省,尤其是向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输出量巨大。这反映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体现了劳动力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好生活的愿望。
2. 省内转移加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四川省内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省内就业。这不仅缓解了跨区域流动的压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3. 第三产业吸纳能力强: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城乡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显著上升,说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反映出四川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1. 促进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接收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带动了四川省内经济的发展。通过参与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农村劳动力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改善民生水平: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同时,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推动社会进步: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面临的挑战:
1. 社会保障不足: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仍面临较多困难。
2. 技能提升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尽管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川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可以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