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高考作文被评优秀:每天看报纸时评

不少高考理科生在面对语文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是没有思路,就是觉得写作的时候大脑好像枯竭了一样。然而,中山市一中的罗慧中却凭借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感知自然要躬行》,成功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10篇高考优秀作文中脱颖而出。作为一名理科生,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语文134分的好成绩。
她的经历不仅为其他理科生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经验,更揭示了如何通过日常积累和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写作能力。
从小培养的兴趣与天赋
罗慧中来自小榄,初中和高中均在中山市一中就读。父母为她取名“慧中”,寓意“秀外慧中”,希望她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聪慧的内心。事实上,罗慧中也确实不负众望,从小就展现出了多方面的才能。她不仅热爱读书,还在音乐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钢琴考过9级,柳琴考过10级。
这些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她的课余生活,也为她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高效的应试策略
回忆起考试当天的情景,罗慧中表示,拿到试卷后,她并没有急于答题,而是先浏览了作文题目,看看自己对这个题目是否有感觉,并将一些初步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随后,她开始做前面的选择题、阅读题等,同时不断思考作文的结构和内容。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有了新的灵感或想法,她会立即记录下来。
当离考试结束还有45分钟时,她才正式开始写作文。她首先花了5分钟整理提纲,确保文章的逻辑清晰,然后一气呵成,在考试结束前5分钟完成了这篇优秀的议论文。
这种应试策略不仅帮助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作文,还让她能够充分利用试卷中的其他部分来触发写作灵感。例如,阅读题和古诗词题中的一些题材可能会成为作文中的论据或引言,而这些素材的巧妙运用无疑为她的作文增色不少。
日常积累的力量
罗慧中坦言,虽然自己是理科生,但平时非常注重语文素养的积累。高一高二时,她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鉴赏类书籍,这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到了高三,由于时间紧张,她养成了每天看报纸时评的习惯。
学校走廊上贴有各种时评文章,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既了解了时事动态,又吸收了他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此外,罗慧中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她平日积累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笔记不仅是她写作的重要参考,也是她复习时的宝贵资料。考试之前,她还会翻阅这本笔记本,回顾自己积累的内容,确保能够在考场上灵活运用。
写作不仅仅是兴趣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罗慧中表示并没有考虑走写作这条路。“像音乐一样,写作是我的兴趣。”她说道。尽管如此,写作依然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理科生,她更希望能够学习理工科中的建筑专业,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作品。
理科生的文科优势
罗慧中的经历表明,理科生同样可以在语文写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理科生通常思维严谨、逻辑清晰,这正是写好议论文所需要的素质。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持续的积累,他们可以弥补在文学素养方面的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文科生。
例如,罗慧中在写作时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论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她还能够结合时事热点,提出独到的见解,展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理科生在写作中可以发挥的优势。
罗慧中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和努力的结果。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都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正如她所说:“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尤为重要。我们不妨向罗慧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做起,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笔去描绘心中的美好。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之道。
罗慧中的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更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