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指南录后序字词解析

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指南录后序字词解析

2025-08-28
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指南录后序字词解析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通过对原文中的字词进行细致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天祥在南宋末年的复杂心境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本文将从字词解析出发,结合文化背景、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对《指南录后序》进行深度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写,以期更好地展现文天祥的内心世界。

一、字词解析与文化背景

1. 士萃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文天祥在文中提到“士萃于左丞相府”,这一句描述了当时南宋朝廷官员云集的情景。这里的“萃”不仅指物理上的聚集,更隐含了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南宋末年,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但仍有忠臣义士愿意聚集在左丞相府,共商国是。这种精神上的凝聚,正是文天祥所珍视的。

2.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遽”在这里表示元朝尚未完全轻视南宋。尽管南宋已经失去了大片领土,但元朝依然不敢轻易小觑这个曾经强大的对手。这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元朝虽然军事上占优势,但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仍需谨慎行事。文天祥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只要不放弃抵抗,国家还有转机的可能。

3. 吕师孟构恶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吕师孟是南宋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背叛了国家,投靠元朝。文天祥用“构恶”来形容他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谴责之意。这里的“构恶”不仅是简单的作恶,更意味着背叛国家、出卖民族利益的恶劣行径。文天祥对这类人的深恶痛绝,体现了他对忠诚和正义的坚定信念。

4. 予羁縻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羁縻”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文天祥被元军扣留的状态。他被软禁在敌营中,无法自由行动,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然而,即使身处困境,文天祥依然保持了高尚的气节,拒绝向敌人屈服。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真实写照。

5.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到……去)

贾余庆等人作为祈请使前往元朝议和,而文天祥却被扣留在元营。这一对比突显了文天祥的不幸遭遇,也揭示了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分裂。一部分人选择妥协求和,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抗争到底。文天祥显然属于后者,他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屈辱和妥协,宁愿选择流亡或牺牲。

6. 天高地迥(迥:远)

这一句描绘了文天祥在流亡途中的孤独与无助。天空辽阔无垠,大地广袤无边,而他却在这片广袤天地间孤身一人,前途渺茫。这里的“迥”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遥远,更是心灵上的孤独和迷茫。文天祥在流亡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艰难困苦,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7. 避渚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文天祥在逃亡途中,不得不躲避追捕,藏身于水中小岛。这里的“渚洲”不仅是地理上的避难所,更是心灵上的寄托。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这些小小的岛屿成为了文天祥暂时的庇护所,象征着他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8. 诋大酋当死(诋:斥骂)

文天祥在被俘期间,曾多次公然斥骂元军统帅伯颜。这里的“诋”不仅表达了他对敌人的强烈愤慨,更体现了他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即使面对死亡威胁,文天祥依然毫不畏惧,展现出了一位爱国志士的英勇无畏。

9. 境界危恶(恶:困难)

文天祥在文中多次提到“境界危恶”,形容自己所处的境遇极为险恶。无论是被俘虏还是流亡,他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里的“恶”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折磨。文天祥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二、通假字与文化内涵

1.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这里的“具”通“俱”,表示全面、详尽地告知。文天祥在被俘期间,仍然不忘为国家提供情报,帮助宋朝军队了解敌情。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的高尚品质。

2. 层见错出(见,通“现”。)

这里的“见”通“现”,表示不断出现。文天祥在文中描述了他在流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这些困难层层叠叠,层出不穷。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英雄的坚韧不拔。

3.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这里的“钞”通“抄”,表示亲手抄写。文天祥在流亡途中,依然坚持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缙绅(缙,通“|”。插)

这里的“缙”通“|”,表示插在腰间的带子。文天祥在文中提到的“缙绅”,指的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抗争。文天祥对那些坚守气节的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那些背叛国家的人则表达了深深的谴责。

5.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这里的“陵”同“凌”,表示欺侮。文天祥在流亡途中,曾一度陷入绝境,几乎被元军巡逻队杀害。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6. 臣死有余J(J,通“戮”。罪)

这里的“J”通“戮”,表示罪责。文天祥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态度,认为即使死去,也无法弥补自己未能挽救国家的遗憾。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者的崇高品格。

三、词性活用与情感表达

1.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这里的“貌”是名词作状语,表示表面上。文天祥用“貌敬”来形容元朝对南宋的态度,指出他们表面上尊重,实际上并不信任。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让文天祥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

2.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这里的“分”也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按名份。文天祥认为自己身为南宋官员,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种责任意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的担当精神。

3.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这里的“草”和“露”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表示在荒野里和在露天下。文天祥在流亡过程中,不得不在野外露宿,条件极其艰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抱怨,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英雄的坚强意志。

4.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这里的“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每天。文天祥在文中描述了自己与元军骑兵周旋的过程,每天都处在生死边缘。这种紧张刺激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

5.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这里的“道”是名词作动词,表示取道。文天祥在流亡途中,不得不绕道而行,以避开敌人的追捕。这种曲折的经历,既增加了他的旅途艰辛,也考验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6.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这里的“前”是名词作动词,表示走上前。文天祥在被俘期间,曾多次公然斥骂元军统帅伯颜,指责他背信弃义。这种勇敢的行为,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的英勇无畏。

7.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这里的“序”是动词,表示写作序言。文天祥为自己所写的诗集《指南录》撰写了序言,记录了自己在流亡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的见证。

8.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这里的“下”是动词,表示下达命令。文天祥在文中提到扬州守将下令驱逐外来人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种混乱的局面,让文天祥感到十分担忧和焦虑。

四、一词多义与情感层次

1. 间

- 名词jiān:得间奔真卅(机会)

- 名词jiān: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

- 名词jiān:扁鹊立有间(一会儿)

- 名词jiān: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 动词jiàn: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 动词jiàn: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量词jiān:安得广夏千万间(间)

- 副词jià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2. 靡

- 动词m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

- 动词mǐ: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

- 形容词mǐ: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

- 副词mǐ: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

3. 如

- 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 动词:劳苦功高如此(像)

- 动词:固不如也(比得上)

- 动词: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

- 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

- 介词: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

五、古今异义与情感共鸣

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文天祥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在流亡过程中面临的极端困境,既没有食物,也没有住所,只能四处流浪。这里的“无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指没有任何依靠,生活极度贫困。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在逆境中的无助和绝望。

2.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这里的“至于”表示到达某地,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退一步说”。文天祥在流亡途中,最终到达了永嘉,这段经历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

3.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这里的“慷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方,而是指情绪激昂,言辞激烈。文天祥在被俘期间,曾多次慷慨陈词,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慨。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4.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这里的“物色”表示搜寻,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寻找人才”。文天祥在流亡途中,曾多次被元军巡逻船追捕,险些丧命。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的惊险经历和顽强意志。

5.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这里的“彷徨”表示走投无路,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犹豫不决。文天祥在流亡过程中,曾多次陷入绝境,几乎失去生存的希望。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的无奈和绝望。

6.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古:出使一次。今:一群人)

这里的“一行”表示出使一次,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群人”。文天祥在文中提到,有人建议他出使元朝以缓解危机。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源于本文的成语与文化传承

1. 痛定思痛

- 释义: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

- 典故: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达了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过去苦难的深刻反思和感慨。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文天祥个人的情感历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表达痛苦回忆的经典用语。

通过以上对《指南录后序》的字词解析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天祥在这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还能从中感受到南宋末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者的崇高品格。文天祥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上册寒假作业天天练习

高二语文上册寒假作业天天练习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词语读音、错别字、词语使用恰当性以及语病等问题。文章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题目,让读者了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最新推荐

地理学习指南:深入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介绍了天文学知识的基础,包括天体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讲解了太阳系和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可见宇宙的概念、光年作为距离单位的含义,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组成。最后,文章强调了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热门推荐

高考物理易错点分析

高考物理中的易错点,主要分析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同时,文章还通过两个具体例子,讲解了如何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并提供了避免常见错误的建议。另外,文章还讨论了高中物理考试中常见的易错点,如物块静止在斜面上的

猜你喜欢

高二化学下册知识点

高二化学下册中的有机物的溶解性和一些能同时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物质的知识点。包括各类有机物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特殊物质的溶解特性以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等物质的酸碱反应性质。此外,还讨论了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等的反应性质。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