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篇1: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化学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篇2: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等。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苦笋野生于崇山峻岭之中,是医食俱佳的珍稀竹笋。
品名:苦笋 包装材料:聚乙烯
每100 g含有
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 维生素C 纤维素 镁 钙 磷 锌
2.6 g 5 mg 1.8 g 1 mg 9 mg 64 mg 0.33 mg
(1)该包装材料聚乙烯属于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苦笋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是________。
(2)上表中的“镁、钙、磷、锌”指的是_______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已知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则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
(3)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最好加少量____________。
好了,元素周期表知识点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
篇3: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为了方便高一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点汇总,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最外层电子数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IIA族)、副族(IIB、IIIB、IVB、VIIB族)、0族(He)、VIII族(26Fe、27Co等)。
3.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除外)。
二、数目规律
1.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族(32种)。
2.同周期第IIA族与第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
(1)第2、3周期(短周期)相差1;
(2)第4、5周期相差11;
(3)第6、7周期相差25。
3.设n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目为:奇数周期为;偶数周期为。如第3周期为种,第4周期为种。
4.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第IIIA~V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三、化合价规律
1.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价由-4-1递变。
2.关系式:(1)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
(2)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
3.除第VIII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价也为奇(偶)数。
四、对角线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和Mg、Be和Al、B和Si)。
五、分界线规律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Ge等)。
六、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0族除外)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最强的位于左下角的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位于右上角的氟。
2.金属性越强,单质越容易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跟氢气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
七、半径大小规律
1.原子半径: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小(0族除外)。
2.离子半径:同主族--同价离子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3.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反之,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如)。
八、主族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的规律
1.关系式:
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设主族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b,则:
时,为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时,为两性元素(H除外),其最高价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
时,为非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九、电子层与电子数的倍比关系(短周期元素)
1.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的比值为a,则有:为第IA族元素;(2)a=1为第IIA族元素或H、He;(3)a=2为第IVA族元素;(4)a=3为第VIA族元素;(5)a=4为0族元素。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比值为b,则有:为Na;(2)为Mg;(3)为Li、Si;(4)b=1为Be、Ar;(5)b=2为C;(6)b=3为O;(7)b=4为Ne。
3.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总数的比值为c,则有:(1)为Mg;(2)为Li、P;(3)为Be;(4)c=1为H、He。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为H、Be、Al。
篇4: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等的周期性变化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由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
主族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以上就是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以供同学们参考。
篇5: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顺序 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2)周期的分类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 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所排元素种类:18、18、32、32,长周期。
此外:
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成纵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族的分类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
族类ABⅧ0
族数7711
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
列序号1、2、13、14、
15、16、173、4、5、6、
7、11、128、9、1018
(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5)族的别称
ⅠA称为 碱金属 元素
ⅡA称为 碱土金属 元素
ⅣA称为 碳族元素
ⅤA称为 氮族 元素
ⅥA称为 氧族 元素
ⅦA称为 卤族 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编排原则
①.按 原子序数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把最外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篇6: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高一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①原子组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组成 质子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
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⑥元素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
元 周期(7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
素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
周 主族(7个)(ⅠAⅦA)
期 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ⅠBⅦB)
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Ⅷ族(3列)
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⑧元素周期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 (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是放射性元素)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
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
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
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极性键
化学键 非极性键
离子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
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