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篇1:广东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1.(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选B 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2.(浙江高考)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4.(浙江高考)公元前2,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选A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5.(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选B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D。
6.(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7.(浙江、福建高考合编)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关键是要知道材料中的西周和秦朝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然后调用知识解决即可。第(2)问主要是读懂材料,提炼信息。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篇2:广东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1.(广东高考)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选C 不利于民主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流放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是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对民主是不利的。故选C。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维护本邦的公民权利,是民主的。
2.(重庆高考)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解析:选A 从题干碎陶片或贝壳和遭放逐海外,可知是古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依据全体雅典公民集会可知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答案A符合题意。
3.(江苏高考)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解析:选B 从表中数据看,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由此可知C、D错误。由此正确答案选B。
4.(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公元前3,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考生一般会从消极的一面来寻找答案,误选D项,其实,从材料的信息看,审判程序是严格的、民主的,关键的问题在于陪审团成员用感情代替法律,导致这一误判,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妇女不是因为是下层而是因为漂亮被判无罪,因此,C项错误。
5.(新课标全国高考)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选A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故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6.(新课标全国高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选B 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项正确;A、C与史实不符,D项容易错误,原因在于题干材料的表象认识。
7.(江苏高考)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 《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在共和国时期,①错误;罗马习惯法下,贵族担任的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成文法诞生,②正确;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③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④错误。
篇3:广东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1.(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选A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2.(天津高考)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C 《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同时依据图片中的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年间,据此应选C。
3.(海南高考)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B 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礼乐是治平的核心手段,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排除A,而选B。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排除C、D。
4.(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解析:选C 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5.(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6.(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这句话,可以得出汉初实行的制度分别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的作答,联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制度都是秦朝创立的制度,说明了汉初的制度是继承秦朝的。第(2)问,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内容和后果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这句话可以得出推行的是推恩令,据国除为郡这句话可知剥夺了诸侯的封地,改行郡县,又颁布律令说明通过法律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意义可从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