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

篇1: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一)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4.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二)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2.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6.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三)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篇2: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
Top1.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①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②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③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Top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判断方法有:
①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黄昏);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黎明)。
Top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Top4.地转偏向力法则:
近地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规律为: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赤道上不偏转。
Top5.特殊的时间经线:
①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②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③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④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Top6.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①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②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③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Top7.昼长的计算方法: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昼半球所占据的弧长度/15°
=(12:00-日出时刻)×2
=(12:00+日落时刻)×2
=24小时-夜长
Top8.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Top9.气候类型的判别:
(以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例)
(按照雨量判定)
(按照气温判定)
TOP10.锋面系统与天气的判别:
篇3: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
嘀嗒嘀嗒,时钟欢乐地走过假期的每一天;叮咚叮咚,新学期的门铃已经悄然响起。学校已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一起来看看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同步练习题】
1.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
A.河漫滩平原 B.洪积扇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角峰
答案:B
解析:洪积扇平原位于山前。
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崇明岛
C.黄土高原 D.河谷
答案:D
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
A.两条河流交汇处
B.河流发源地
C.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D.河口位置
答案:B
解析:河流的发源地大多处于山区,不利于城市的建设。
4.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河流示意图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在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严重,在平直的河道,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
5.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水的搬运作用形成的
B.河水的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C.三角洲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类型
D.河流堆积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搬运作用为堆积输送了大量物质。
知识点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为大家巩固相关重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篇4: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轮复习重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