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

2024-12-12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问答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还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和表达。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本文将详细解析历史问答题的审题、答题要求及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

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通常包含四种构题成分:提示语、主干语(或中心语)、答项语和限定语。准确理解这些成分对于正确解答问题至关重要。

1. 提示语: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比较”、“论证”等。根据这些提示语可以确定题型。例如,“简述”意味着需要对某一事件或现象进行简要叙述;“比较”则要求对比不同对象的异同;“论证”则是通过史实来证明某个观点或结论。

2. 主干语(或中心语):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它是问题的核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例如,在“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这个问题中,“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就是主干语,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3. 答项语:要求回答的具体内容,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它限定了答题的具体范围。比如,“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就是具体的答项语,分别对应不同的答题要点。

4. 限定语: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例如,“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其中“共同之处”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就是限定语,进一步细化了答题的要求。

【例】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注:红色字体为提示语,蓝色字体为中心语,深绿色字体为求答项,浅绿色字体为限定语)

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为了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考生应遵循以下几点答题要求:

1. 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即答案要有条理,分段陈述,每一段落集中阐述一个要点,并用序号标明顺序,使答案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2. 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作为论据,确保所选史实能够充分支持论点,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3. 答案内容:核心知识。重点突出,紧扣题意,避免冗长的描述和无关的信息。

4. 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先陈述史实,再得出结论或进行评论,形成完整的论证链条。

三、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 (一)叙述题

题型特点

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要求考生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典型题例

简述近代以来我国首都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耻辱,并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

此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把分散在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的有关首都沦陷的情况进行归纳叙述,简单列出要点,以体现我国近代蒙受的屈辱。由于单纯的叙述题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的记忆能力,能力考查层次偏低。所以此题的第二问在能力要求上作了调整提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我国首都沦陷的原因。

答案要点

1. 首都三次被占:

- 第一次: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第二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联合出兵,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三次: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攻入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原因:

- 社会背景:当时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 具体原因:

-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军队战斗力薄弱,武器装备落后,难以抵挡英法联军的进攻。

- 1900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再次战败,内部政治腐败,军事力量涣散,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 1937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军事战略失误,导致南京迅速沦陷。此外,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缺乏统一指挥,未能充分利用民众力量,使得南京保卫战失败。

# (二)论证题

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试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分析指导

此题要求考生运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来论证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观点。首先,考生需要明确“以斗争求团结”和“以退让求团结”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这两种策略的不同效果。

答案要点

1.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 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旨在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 以斗争求团结:在合作初期,共产党积极参与国民革命,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崛起,共产党在面对右派的排挤和打压时,坚持斗争,最终导致合作破裂。虽然合作最终失败,但共产党通过斗争赢得了更多的民心和支持,为后来的独立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 教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表明,一味退让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团结,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2.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 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合作不同,这次合作更加注重团结抗日,双方在战略上达成了一定共识。

- 以斗争求团结:在合作过程中,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积极争取和平民主,同时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进行坚决斗争。通过这种斗争,共产党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力量,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成功经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表明,正确的斗争策略能够在维护团结的同时,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共产党在合作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盲目妥协,也不轻易放弃原则,从而实现了斗争与团结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观点得到了历史事实的验证。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都证明了“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正确性。通过斗争,共产党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利益,还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通过以上对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详细解析,考生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历史问答题,提升答题水平。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学科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答题时需采用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的方式,注意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并使用专业词句。同时,需要探索基本模式、规律和公式,明确题目主题并紧扣呼应主题。在审题方面,需要审题目类型、限定条件、求答内容以及能力要求。

最新推荐

高一上学期化学重点知识点笔记

高一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同主族和同周期元素的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等。同时,还介绍了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等。此外,还涉及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的探讨,如

高效的高二历史复习策略

热门推荐

年高考三轮复习方法

年高考三轮复习方法,包括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看纠错本、浏览重点热点问题、画联系图、注意答题技巧与规范、选做真题以及调整状态等。文章强调了在高考冲刺阶段,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考纲和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

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关键知识点,包括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原则、温度计的使用、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以及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涵盖了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