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2025-01-27
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篇1: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2: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高中物理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者科学课程相衔接,主旨在于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研究的重点是力学。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惯性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与质量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单位:千克(kg)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F,a1/m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力的单位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国际单位制(SI):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牛顿第三定律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超重和失重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篇4: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篇4: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

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注: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6)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篇6: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假期,最终还是到了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完的日子。现在的你,是处于认识新伙伴的欣喜中?对高中生活的期待中?还是依旧沉浸在假期的惬意中无法自拔? 一起来看那看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解析!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解析: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

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二力合成:

(1)共线二力合成

A、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F= F1 + F2 方向与二力的方向一致。

B、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F=︱F1 - F2︱ 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2)不共线的二力合成

物理学家们经过大量准确的实验证明: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 F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过程:用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的橡皮筋做力的合成实验。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橡皮筋的自然伸长时的“O”点要记下。

②用两把弹簧秤拉伸时要保证细绳与弹簧秤的拉勾要在一条线上。(斜拉时发出的吱吱声表明有摩擦力)

③拉力大小不要超过弹簧秤量程,弹簧秤要与黑版面平行。

④记录时要记下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⑤画平行四边形时,不是真实存在力的线段用虚线表示。

【同步练习题】

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

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4、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

B.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惯性,停下时就没有惯性了

C.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后惯性被克服了

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因失重而没有惯性

B、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它不可能有惯性

C、跟地球连在一起的物体,如高山、大厦等,没有惯性

D、物体做变速运动时,惯性大小不变

6、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运动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运动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惯性

B、物体受的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所受的推力越大,则惯性越大

C、物体的体积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含的物质越多,惯性越大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来静止的物体,只有在受到力的作用后才会运动起来,所以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不用力踏自行车,自行车就会渐渐停下,说明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惯性就会逐渐消失

C、运动着的小车速度逐渐减小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力是使物体速度改变的原因

8、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人只有在静止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才会落在车厢内原来的位置

B、人在沿直线匀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

C、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

D、人在沿直线减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

9、在下列情况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 )

A、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 B、汽车以大小不变的速度转弯

C、铅球被推出后的运动 D、飞机降落在跑道上所做的减速运动

10、从加速上升的气球上落下一个物体,在物体刚离开气球的瞬间,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立即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C、物体的速度为0,但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D、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和向下的加速度

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必要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上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解析,望与广大老师和学生共享。

篇7: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篇7: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物理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8: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只成立于惯性参考系,又称为牛顿参考系。精品小编准备了物理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物理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9: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知识要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独立的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揭示了: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它定性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的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实际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理想实验就是把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理想实验方法:也叫假想实验或理想实验.它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也叫头脑中的实验.但 1

是,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首先,理想实验以实践为基础,在真实的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作为依据.

3.惯性

(1)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它和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指:在同样的外力下,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或者,产生同样的加速度所需的外力的大小.

(3)惯性不是力,惯性是指物体总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同性质力;

(3)注意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10: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篇10: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学习目标:

1.记住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物理模型,并会熟练应用。

3.强化规范化解题。

考点说明:

考点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20牛顿第一定律A

21探究、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

2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

23牛顿第三定律A

24力学单位制A

说明:1.不要求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求解三个及以上连接体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问题

例题1:(考题2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对物体施加10N的拉力,g取10m/s2,求:

(1)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运动3s时速度的大小;

(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位移为10m时经历的时间。

知识点:⑴受力分析图

⑵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⑶理解:①有力就有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的关系)。

②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③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⑷运动学公式:

例题2:(考题26)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32m/s的速度行驶。因前方出现事故,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1.5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为1.2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

(2)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运动的时间;

(3)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前进的距离。

诊断训练:

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C.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与它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D.物体受外力恒定,它的速度也恒定

2.物体在合外力F作用下,产生加速度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与F反向 B.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与F反向

C.不论在什么运动中,a与F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物体在与其初速度始终共线的合外力F的作用下运动。取 v0 方向为正时,合外力F随时间 t 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在0-t1 这段时间内 ( )

A、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也是先减小后增大

B、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也是先增大后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一直在增大

D、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一直在减小

二.提高题

例题3:一个质量是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0.2。(g=10m/s2)若物体受到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后由静止开始运动。问:

①加速度大小?

②经过4s钟,物体运动的位移是多少?

③若4s末撤去拉力,物体还能运动多远?

变化1:若不是受水平方向的10N的拉力,而是与水平成37角斜向下的10N推力作用(如图示),那么上述问题结果又是怎样?

变化2:将恒定拉力F改为弹簧推物体:

(由27题改编)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另一端紧靠一质量m的木块(弹簧与木块没有连接),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因数始终为 ,在外力作用下,木块将弹簧压缩了一段距离后静止于A点,如图所示,现撤去外力,木块向右运动,离开弹簧后继续滑行最终静止于B点,请定性说明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木块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

例题4:(传送带模型)

如图所示为一绷紧的水平传送带装置,一质量m=0.5kg的物体(视为质点),从离皮带很近处无初速地落到最左端A处,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素?=0.1,AB两端间的距离为L=2.5m。试求:

⑴若传送带始终保持以=1m/s的速度顺时针移动,则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所需的时间为多少?并画出物体的V-t图象。

⑵欲用最短时间把物体从A处传到B处,求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至少多大?

⑶若物体是以2m/s的初速度水平滑上A端,传送带还是始终保持以=1m/s的速度顺时针移动,则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又为多少?此时物体的V-t图象又怎样呢?

变化:(两体滑动模型)

(4)如果物块以2m/s的初速度水平滑上的不是传送带,而是静止在光滑地面上的小车,其质量M=1kg,上表面动摩擦因素也为?=0.1,长度也为L=2.5m,如图示,则物块能否滑离小车?如果能,滑离时物块的速度是多少?如果不能,滑块最终距离小车最左端多远?

课后自测:

(一)本节课内容自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速度为零的瞬间,它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所受的合外力可能是零,也可能不是零

D.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静止

2.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木块,在运动方向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

A.匀减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

C.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3.如图所示,质量为m=10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20N的作用,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零 B.4m/s2,水平向右

C.2 m/s2,水平向左 D.2 m/s2,水平向右

4.(考题23)如图所示,小车内两根不可伸长的细线AO、BO拴住一小球,小车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加速运动,AO与BO的拉力分别为TA、TB。若加速度增大,则( )

A.TA、TB均增大 B.TA、TB均减小

C.TA不变、TB增大 D.TA减小、TB不变

5.(考题26)如图所示,小菲在超市里推车购物,若小车和货物的总质量10Kg,小车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0.5m/s2,小车运动了4s,忽略小车所受的阻力,求此过程中

(1)推力的大小

(2)小车末速度的大小

(3)小车位移的大小

6.如图所示,一个人用与水平方向成 的力F=20N推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2kg的物体,物体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求

⑴物体的加速度多大?⑵3s末物体的位移多大?⑶5S后撤去F物体还能运动多远?

7.(提高)如图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3m/s向右运动,AB长L=3.8m,质量为m=5kg的物体,无初速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25N向右拉物体,如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25,求:物体从A到B所需时间。(重力加速度g=10m/s2)

8.(提高)(考题27)如图所示,一质量M=50kg、长L=3m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平板车上表面距地面的高度h=1.8m。一质量m=10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v0=7.5m/s的初速度从左端滑上平板车,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0.5,取g=10m/s2(1)分别求出滑块在平板车上滑行时,滑块与平板车的加速度大小;(2)判断滑块能否从平板车的右端滑出。若能,求滑块落地时与平板车右端间的水平距离;若不能,试确定滑块最终相对于平板车静止时与平板车右端的距离。

(二)综合自测:

1.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如果重力突然消失,则物体的运动是( )

A.浮在空中静止 B.仍做自由落体运动

C.改做匀速直线运动 D.立刻做匀减速运动

2.(考题2)下列诗句描绘的情景中,含有以流水为参考系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直至落地.已知桌面离地高度为h,如图所示.若以桌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小球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分别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

A.- mgh,mg(H - h) B.- mgh,mg(H+h)

C.mgh,mg(H - h) D.mgh,mg(H+h)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1:高一物理必修第四章:深入理解牛顿定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之后,我们满怀新的希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学期!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章节要点。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同步练习题】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时 ,该物体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C选项符合平衡条件的判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选C.

答案:C

2.为了测量A、B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测力计读数稳定时,认为其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测力计测得的滑动摩擦力最准确的方案是()

解析:A与B选项很难保证物体A匀速运动,D选项中测力计示数为F与摩擦力的合力,选C.

答案:C

3.一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已知物资的总质量为m,吊运物资的悬索与竖直方向成θ角.设物资所受的空气阻力为Ff,悬索对物资的拉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

A.Ff=mgsin θ B.Ff=mgtan θ

C.F=mgcos θ D.F=mgtan θ

解析:救灾物资匀速飞行,受力平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向右的阻力Ff和沿细绳斜向上的拉力,可得Ff=mgtan θ,B项正确.

答案:B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章节要点介绍到这里了,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开学的准备!

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核心知识点精讲

高一物理中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说明了惯性的重要性,而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阐述了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最新推荐

高一化学非金属化合物知识点

高一化学中非金属化合物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硅元素、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以及氯元素等。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丰富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角,二氧化硅则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硅酸、硅酸盐以及氯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高一英语口语学习法宝

热门推荐

高一生物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知识中的细胞概念和相关知识点,介绍了病毒的特点和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文章中详细解释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病毒例子。

猜你喜欢

高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中的集合与函数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法则,如并集、交集和差集等。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子和说明。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