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2025-04-29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篇1: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1. 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 对置于水平面上的物体施以水平作用力F,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t时间,撤去F后又经nt时间停住,若物体的质量为m,则( BC )

A.物体所受阻力大小等于F/n

B.物体所受阻力大小等于F/(n + 1)

C.撤去外力时,物体运动速度

D.物体由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Ft22m

3. 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D )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4. 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下吊一个小球。当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4cm;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若弹簧秤质量不计,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BD )

A.以1m/s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m/s 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m/s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m/s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5. 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速下滑,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B )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没有摩擦力作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 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υ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BD )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7. A、B两物体以相同的初速度滑到同一粗糙水平面上,若两物体的质量mA>mB,两物体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两物体能滑行的距离sA与sB相比为( A )

A.sA = sB B.sA > sB C.sA < sB D.无法确定

8.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加速度a运动,现将拉力F改为2F(仍然水平方向),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变为a′.则( D )

A.a′=a

篇2: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一、填空题

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从______变为运动或从______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______或______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______.

4.当汽车突然起动的时候,由于乘客具有______,他会向跟车行______的方向倾倒;向北行驶的汽车突然向西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向______倾倒。

5.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

6.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______汽车的牵引力。

7.用钢丝绳系上一个重为500 N的物体,当钢丝绳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静止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

8.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

9.重104N的车厢,在103N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厢受到的阻力是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则车厢速度将______;若拉力减小,则车厢速度将______.

二、选择题

10.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

C.改变运动方向 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1.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篇3: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   ΣF=ma或F合=ma    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   (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性质   (1)同体性:F合、m、a对应于同一物体。   (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 = 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3)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   (4)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   (5)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都能各自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失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与光速比速度较低)。   (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微观原子。   (3)参照系应为惯性系。

篇4: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你还在为高中物理学习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阅读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学习轻松愉快!

篇5: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过渡:现在通过动画来模拟没有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我们为动画配了一段话剧。

  (2)动画模拟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来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来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希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3)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伽利略逝世,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游戏:用嘴吹书

  提起书,用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③惯性与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现在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过渡:现在,就可以解释撕纸游戏了。

  (四)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过渡:了解了惯性的知识,我们还能用它判断是非。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特别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么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希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五)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后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课外探究: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了牛顿第一定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你怎么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

  效果分析:

  因为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有接触,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想能不能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预习和课外查阅资料,由学生参与互动,后老师以总结者的身份来点评和补充效果好。

  特别是实验、视频、小品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教学。

  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过程是很好的物理学史的教材,如何让学生在一堂课中体验这种物理规律形成过程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

篇6: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2、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篇7: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

  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篇8: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高中物理学习中掌握重点知识点是学习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知识点掌握之后在学习起来会变的轻松很多,下面是整理的高一物理重点知识点讲解:牛顿运动定律,供参考!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惯性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与质量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单位:千克(kg)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F,a1/m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力的单位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国际单位制(SI):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牛顿第三定律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超重和失重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篇9: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

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注: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6)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篇10: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篇11: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篇12: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一】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同步练习题】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C选项符合平衡条件的判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选C.

  答案:C

  2.为了测量A、B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测力计读数稳定时,认为其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测力计测得的滑动摩擦力最准确的方案是()

  解析:A与B选项很难保证物体A匀速运动,D选项中测力计示数为F与摩擦力的合力,选C.

  答案:C

  3.一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已知物资的总质量为m,吊运物资的悬索与竖直方向成θ角.设物资所受的空气阻力为Ff,悬索对物资的拉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

  A.Ff=mgsinθB.Ff=mgtanθ

  C.F=mgcosθD.F=mgtanθ

  解析:救灾物资匀速飞行,受力平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向右的阻力Ff和沿细绳斜向上的拉力,可得Ff=mgtanθ,B项正确.

  答案:B

  【二】

  考点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F=ma,这个公式搭建起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合外力,在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比如,求解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等等。

  考点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及公式,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a,进而再通过受力分析,来求解出某个力的大小。

  比如,我们已知斜面上某物体在运动,已知某些运动条件,来求解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求解滑动摩擦系数μ。

  您可以结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目录,来查看更多物理考点的解析。我们对考点的解析与教材目录一致,更加的简洁,也更加注重解题规律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的探究。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对此结论的证明: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另外解题中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分析。凡是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等字样的,往往要利用临界条件。所谓“临界”,就是物体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性质。在列方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两重性。

篇13: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上学期期末考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上学期期末考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篇14: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一】

  考点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F=ma,这个公式搭建起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合外力,在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比如,求解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等等。

  考点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及公式,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a,进而再通过受力分析,来求解出某个力的大小。

  比如,我们已知斜面上某物体在运动,已知某些运动条件,来求解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求解滑动摩擦系数μ。

  您可以结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目录,来查看更多物理考点的解析。我们对考点的解析与教材目录一致,更加的简洁,也更加注重解题规律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的探究。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对此结论的证明: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另外解题中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分析。凡是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等字样的,往往要利用临界条件。所谓“临界”,就是物体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性质。在列方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两重性。

  【二】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同步练习题】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C选项符合平衡条件的判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选C.

  答案:C

  2.为了测量A、B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测力计读数稳定时,认为其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测力计测得的滑动摩擦力最准确的方案是()

  解析:A与B选项很难保证物体A匀速运动,D选项中测力计示数为F与摩擦力的合力,选C.

  答案:C

  3.一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已知物资的总质量为m,吊运物资的悬索与竖直方向成θ角.设物资所受的空气阻力为Ff,悬索对物资的拉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

  A.Ff=mgsinθB.Ff=mgtanθ

  C.F=mgcosθD.F=mgtanθ

  解析:救灾物资匀速飞行,受力平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向右的阻力Ff和沿细绳斜向上的拉力,可得Ff=mgtanθ,B项正确.

  答案:B

最新推荐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练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受力情况以及加速度的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摘要如下:文章介绍了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的变化对物体运动状态

提高高二英语阅读能力

热门推荐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描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元

猜你喜欢

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

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检测结果。首先,文章提及了韩国歌曲《江南Style》的走红,其下载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引出了商品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接着,文章通过熊猫加字金银纪念币的发行,阐述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最后,文章通过计算货币流通次数和实际发行量的差异,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