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1: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篇2: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篇3: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提供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兰亭集序,方便广大考生阅读参考。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诗文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开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篇4: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篇5: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篇6: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篇7: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篇8: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篇9: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6.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篇10: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1、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2、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3、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篇11: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本文是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普作品,准确、翔实的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一、词语积累
缯 (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 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 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 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 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 化:自然,天然。
幅 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五、引用诗文,趣味盎然
本文是把荔枝当作一种水果向读者推荐介绍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的,文字生动活泼。
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句或文字,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