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记忆与学习方法

篇1:地理记忆与学习方法
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篇2:地理记忆与学习方法
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示例】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篇3:地理记忆与学习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篇4:地理记忆与学习方法
一、运用左右手,巧记地球自转方向
伸出右手,大拇指向上,四指弯曲。我们将大拇指看作地轴,从大拇指上方观看,四指弯曲方向即可表示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同理,可用左手四指弯曲方向表示从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
二、运用左右手,巧记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伸开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那么大拇指伸展所指方向即可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同样,用左手可以表示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同时演示南北半球向高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东偏,向低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西偏;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低纬偏,向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高纬偏。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由风向判定其附近的高低气压的相对方位。其方法是:掌心向上伸展四指,四指指向风吹去的方向;然后伸展大拇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高压所在方位。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确定高空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垂直;确定近地面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成角小于45°即可。例如确定北半球高空东风附近的高低压方位,让四指指向西,那么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为高压所在的方位。
三、运用左右手,熟记气旋、反气旋及大洋环流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因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所以,我们可以像记两半球反气旋那样用左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我们可以像记北半球气旋那样用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可以用右手来记:大拇指向下表示降水多的雨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大拇指向上表示蒸发强烈的旱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逆时针。
四、运用拳头记住大小月份及高低气压带
握紧拳头,手背向上,四指末端关节处的凸凹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一年中的大小月份。其方法是:从左向右数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然后再从左向右数8月、9月、10月、11月、12月。这样正好凸起的关节对应的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等7个大月份,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中间凹处对应的是2月、4月、6月、9月、11月等5个小月份。这样就简便地记住了一年中的大小月份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记住地球上的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方法是:从四指末端关节的左右两端开始,向中间依次记为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这样凸起的关节可以表示高压带,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间的凹处可以表示低压带。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演示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地球上极昼、极夜的产生及其范围的大小变化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左右手,便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