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功=实力+心态 心理调适详解决胜秘诀

高考,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一场重要的战役。它不仅考验着学生多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更考验着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素质。2018年5月18日,在龙江五月阳光行动高考心理调适报告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金宏章教授就家长和考生在备考中遇到的问题和误区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指导。
本文将结合金教授的讲解,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帮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考试全在平时实力?
许多家长和考生都认为,高考的成绩完全取决于平时的学习积累,只要平时学习好,高考自然不成问题。然而,这种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根据对全国60多名状元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考心态对成绩的影响可以达到上下各差约300分。
换句话说,即使两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差不大,但在高考中的表现可能会因为心态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各种挑战,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而消极的心态则可能导致考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正常发挥。既然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都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培养积极的心态。例如,考生可以通过模拟考试、心理咨询等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应当给予考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不要把高考当作唯一的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性任务。这样,考生就不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到自己的发挥。总之,面对高考这一重大挑战,考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困难。
二、全家都指望你了?
“全家都指望你了!”这句看似充满期待的话,却可能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常常会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努力备考。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家长替孩子安排好了所有事情,其潜台词是我该做的都做了,考不好就是你的事了。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考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
制定高考目标时,家长和考生应当充分沟通,确保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目标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那么即便经过再大的努力,结果也难以达成,最终只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失望。相反,适当的目标可以帮助考生明确方向,激发他们的斗志。
考出平时的水平就是一种成功,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分。
因此,家长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他们的感受,避免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只有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考生才能以更加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的到来。
三、家长过分监督?
在备考期间,很多家长都会变得异常紧张,每天都在督促孩子学习,生怕他们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暗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学习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高效率,反而可能导致考生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复习效果。
家长本身的情绪波动同样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影响。当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时,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不安,并逐渐变得焦虑起来。因此,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冷静和平和。可以尝试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确保他们在复习的同时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适当的娱乐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监督和干涉。
四、家长大惊小怪?
当孩子偶尔失眠或者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往往会变得非常紧张,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来帮助孩子。但事实上,人体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碰到这些情况不必过于担心。有时候,适度的焦虑反而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复习当中。
面对孩子的失眠问题,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呼吸练习或听轻音乐,帮助放松身心。而对于那些在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家长则应该鼓励他们系统地复习相关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建议孩子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或者查阅资料,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眼前的难题,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学会把握好度,既不过分干预也不完全放任不管。要做到“参政不干政,帮忙不添乱”,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迎接高考的到来。
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对他们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通过对上述四个常见误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面对高考。具体来说,考生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自信,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和内容;家长则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避免过度干涉和施压。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实现梦想。
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自己和家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