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2025-08-20
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篇1: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匀减速直线运动 a取大小

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 at2

位移公式:S= t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

平均速度计算式:

4.几个推论:

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

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即

x= =aT2

该公式可用于测定加速度,也可作为判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条件。

*⑷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从运动开始时刻计时,且设t为时间单位)

①ts末、2ts末、3ts末、nts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3:vn=123n

②ts内、2ts内、3ts内、nts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232n2

③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3:5::(2n-1)

④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Ⅰ∶tⅡ∶tⅢ∶∶tN=1:( ):( ):( )

5.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草图.

(3)分析运动过程的特点,并选用反映其特点的公式.

(4)建立一维坐标系,确定正方向,列出方程求解.

(5)进行验算和讨论.

6.怎样处理追及和相遇类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求解的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④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常见的有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3)处理这类问题,也可以只用位移的关系列出x-t二次函数方程,利用判别式求x极值,或由有一组解、两组解、无解,确定是否相遇、相撞、相遇次数。

7.运动的图象问题

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

(1)x-t图象:图1-2-2所示为四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试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

这四个物体的位移图象都是直线,其位移又都随时间增加,说明都向着同方向(位移的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其速度的大小和起始情况不同.

a、b两物体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t=0时从位于原点前方x1处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时间t1才开始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可知,任取相同时间△t,它们的位移△x大小不同:△xc△xB△xa△xd,所以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cvavd.

(2)v-t图:

①说出如图1-2-5中的各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③是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④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v-t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如图1-2-6所示,加速度 ,即加速度a等于v-t图象的斜率。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恒定,即加速度是一个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图象与横轴的夹角在改变,即加速度不恒定.如图17所示,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越来越小,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即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慢.这里要注意,图1-2-7所表示的加速度虽逐渐减小,但速度却越来越大,这也体现了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学期寒假复习要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自由落体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

3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gt h= v2=2gh

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增加量相等:x=gt2

一、力的基本知识:

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产生形变;(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3.力是矢量,要准确表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三种最常见的力:

1.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 计算 ②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处于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2.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即F=kx,k叫劲度系数,单位是N/m.

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恢复,这个限度叫着弹性限度.

②对于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一般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3.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2)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2)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

(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

(3)大小:跟压力FN成正比,F=FN.

(4)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物体接触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

③两物体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3) 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垂直.

(4)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O

(5)最大静摩擦力Fmax:

①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为方便起见,解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Fmax=F.

②Fmax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数值与正压力大小不成正比.

5.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成为一个难点.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下列方法:

(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右栏例1.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首先弄清物体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状态),分析出除摩擦力外的其它力,看是否能维持这个运动状态,若不能维持,说明一定受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即可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年级物理寒假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物理寒假复习:第二单元精要

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1物理寒假复习要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注意:植物开花不是机械运动,为什么?结合定义好好理解下,还有哪些不是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就是初中说的参照物)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做质点.

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

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末、3s时(即第3s末)、第4s初(即第3s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

如:4s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第2s至第4s均指时间。

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

五、位置、位移、路程

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

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

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

②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

③单位:m

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

一言以蔽之:位移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有向线段(指向终点);路程就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注意:质点在同向直线运动中,质点所经过的位移和路程相等对吗?这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矢量和标量。

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

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

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说明:

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

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

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

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

瞬时速度: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平均速率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一言以蔽之:平均速度就是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平均速率就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分别等于速率、瞬时速率。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八、加速度(理解、运用)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是矢量 方向: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质点作加速直线运动时,a与v方向相同;作减速直线运动时,a与v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往返)如竖直上抛)

理解清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V、△V、a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

加速度的符号表示方向。(其正负只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但并不表示加速运动。

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并不表示减速运动。

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

并不是由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有加速度并不表示速度有增加,只表示速度有变化,

是加速还是减速由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相同去判断。

a的矢量性:a在v方向的分量,称为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a在与v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所以a与v成锐角时加速,成钝角时减速

注意:只要加速度恒定,那么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至于曲线还是直线,看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一条直线便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在便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1物理寒假复习要点,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推荐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复习要点:政府职能与政策概览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复习要点,包括政府的职能与责任以及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有四大职能:保障民主、组织经济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并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为了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立法工作、行政执法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热门推荐

高中地理地图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图中的等温线判读及地图相关知识。文章介绍了等温线的判读规律,包括等温线数值、疏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和注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关系,以及比例尺的缩放方法和图幅面

猜你喜欢

高一地理知识点笔记

高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首先介绍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接着讲解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包括能量来源和特点等。最后,探讨了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篇文章对于想要了解高一地理主要知识点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