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篇1: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2.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隋唐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3.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秦汉
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XX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XX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4.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府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加强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民间海外贸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输入和输出的主要商品:
1)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2)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
1)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2)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表现:
1)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晚年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
5.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至公元前2,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皇帝:帝国的统治者,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中央集权制(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1)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2)地方设郡、县;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4)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
5)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
6)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
7)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篇2: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墓发现一张西汉初年的纸质地图,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2、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作原料,蔡伦造纸术,深得东汉和帝的称赞,这种纸被称作“蔡侯纸”。
3、造纸术向外传播的顺序是:4世纪,传至朝鲜,7世纪,传至日本,8世纪,传至印度、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非洲,16世纪,传至美洲,19世纪,传至大洋洲。
4、东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九章算术》,按照题目的应用范围和解题方法分类,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5、东汉时期,我国最的医生是张仲景和华佗,他们两人的区别是:一个身处朝廷,一个身处民间。
6、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主张“辨证施治”。他本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7、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医术全面、犹擅外科的民间医生,被人誉为“神医”。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他还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和鸟五种禽兽的动作。
2.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4.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开始到公元前4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到公元前2。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XX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5.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6.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篇3: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二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4.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四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五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篇4: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2.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
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睢⒚鞔恼髅鞯取M豸酥(“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的丝织业中心。
4.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5.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篇5: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表现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③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2.洋务运动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影响: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维点拨
——用“一、二、三”巧记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一个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