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2025-03-18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篇1: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合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的失败】

  (1)“四一二”*政变

  时间:1927.4.12;发动者:蒋介石;地点:上海。

  杀害李大钊的刽子手:张作霖;地点:北京。

  (2)“七一五”*政变

  时间:7月15日;发动者:汪精卫;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失败了。(因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

  成果:基本(张作霖仍未被*)上*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打击。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经验:

  (1)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3)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篇2: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课)

  (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大呼*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清月近人”,王维的“*流天地外,山*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4.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A)

  (1)汉字:

  A.汉字的演变: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虽不能认读,但与成熟文字有渊源关系。

  甲骨文:公元前的商代出现了可喜俄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早的成熟汉字。

  金文:商周时出现在青铜器上。西周史官整理为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大篆)

  统一文字: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隶书得到推广,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B.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王羲之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小字)

  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张旭、怀素;擅长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宋代四大家,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绘画:

  绘画艺术的源头:新石器时代,地上、岩石上和陶器上出现的几何图案。

  帛画: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汉代出现了许多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文人画出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其中的画家是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顾恺之不仅在人物绘画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吴道子是盛唐时期画风的代表人物。《送子天王图》

  文人山水画兴起: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起初,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后发展成独立画种。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兴盛和城市的发展,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木刻版画出现:明清时期,由于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同时,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也出现了。此外还出现了年画、剪纸画和布贴画等。

5.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XX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3: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篇3: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篇一】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篇二】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知识点

汉朝从无为到有为的政治思想转变,特别是董仲舒在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经济受损严重,汉朝初期统治者吸取道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逐渐恢复国力。随着诸侯国势力增强、匈奴威胁等社会问题出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最新推荐

高考历史答题策略: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策略,特别是针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文章强调了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步骤进行。同时,也提到了材料出处中的时间、主题思想等信息的重要性。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读、找、思、答四个步骤的具体应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热门推荐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描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元

猜你喜欢

高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中的集合与函数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法则,如并集、交集和差集等。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子和说明。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