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2025-07-12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点击下载全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指点

篇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篇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主要难点之一。要在此类题型上拿到高分,重点就是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字字落实: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这些字词的解释 是得分点。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高考考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 谓倒装句)

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 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

总结: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得分重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 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 “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 二难并”。

(2)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4)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2)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 经营”。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 “……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 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 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4、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 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 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5、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 事。”(《鸿门宴》)。

1、表示疑问

(1)何以……?(凭什么……?)

(2)何所……?(所……是什么?)

(3)奈 何……?(……怎么办?为什么 ……?)

(4)如 ……何;奈 ……何?(把……怎 样呢?)

(5)孰与……?( 与……比,哪个更…?)

(6)独……耶?(难道……吗?)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

(2)何……为?(……干什么呢?)

(3)何……之有?(有什么……呢?)

(4)如之何…… ?(怎么能…… 呢)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6)安……哉(乎)?(哪里……呢?)

(7)不亦……乎?(不是……吗?)

(8)……非……欤?(……不是……吗?)

(9)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2)直……耳!(只不过……罢了!)

(3)惟…耳!(只……罢了!)

(4)一何……(多么……啊!)

(5)亦……哉!(也真是……啊!)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4、表揣度

(1)无乃…… 乎(欤)(恐怕…… 吧?);

(2)得无(微)……乎?(该不……吧?))

(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4)庶几……欤?(或许……吧?)

5、表示选择

(1)与其…… 孰若……?( 与其……,哪如… …? )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3)其……?其……?(是……呢?还是……呢?)

6、其它

(1)否则:如果不 ……就…… 。

(2)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3)既而:随后,不久。

(4)既……且……:又……又…

(5)乃尔:竟然 如此,这样。

(6)然而:这样却;但是。

(7)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 使如此,但

(9)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10)谓之:称他是,说 他是;称为,叫做。

(11)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 东西、办法。

(12)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 无从。

(13)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

(14)之谓: 说的就是……。

(15)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在高考语文这一科里,唯一可以确定拿满分的,就是古诗文板块。

所有的老师都告诉你文言文翻译就是背,但就是背不过,背过也会忘,不忘考试也对不上,因为它比英语单词还难背。

120个实词,18个虚词,8个特殊句式,14种词类活用,还有无数种固定用法,不说别的,就120个实词,每个词七八个意思,考试出来你也不知道它在考哪一个。

文言文翻译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叫做主,断,意,贯,什么意思?即,主语断句,翻译连贯。

你可以记为主观意断。主,是看情境,明确人物关系,明确主语和对象。

做题的第一步,一定要明确主语是谁,明确人物是谁,你要知道是谁在干什么,这个人是什么身份,他有什么权利?

如果两个人的话,是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人什么关系,弄明白是哪两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你就搞清楚他应该是什么事儿了,后面也就好翻译了。

比如这句话:

如洪武间故事,

遣使劳赉,

则清浊分,

循良劝。

首先第一步,定主语。一看没有主语,那就自己补一个主语,在哪儿补?遣使劳赖,遣是派遣,使是使者,谁能派遣使者,小品芝麻官吗?那肯定不是,只有皇帝,朝廷才能派遣使者。

所以主语是朝廷或者皇帝,劳,犒劳;赖,赏赐;那皇帝派遣使者犒劳赏赐,赏赐谁?还要补充一个人物,叫做赏赐当地的官员。

我们理出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皇帝派遣使者犒劳当地的官员。这么一件事情搞清楚他们的关系,自然就推出后面的,则清浊分,循良劝,显然清和浊,循和良都是指官员清官,浊官,良官循官,然后断句自然而然也就推出来了。

如/洪武间/故事,

遗使/劳赖,

则/清浊/分,

循良/劝。

然后逐字翻译:

如按照洪武年间,故事,旧历,皇上补充出来遣,派遣;使,使者;劳,犒劳;赖,赏赐,然后要出补充当地官员,则清浊分,清,清官;浊,浊官。什么叫浊官?跟清官相对,那肯定是贪官,分,分辨询;循,循官,什么叫循官?遇到不会的要组词,循,遵循,遵守法律,遵纪守法,那就是守法的官;良,良官,也就是好官,干的好的官,叫做有政绩的官,劝,劝勉,鼓励

逐字翻译完成后,最后一步,连贯,把各个意思各个字的翻译连起来,连成一句顺口的话:

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皇上派遣使者去慰劳赏赖官员,那么清官和贪官就可以分清,守法的官员和有政绩的官员就可以受到鼓励。

很多同学会忽略掉主语,从来不注意主语。如果这个题目主语出不来,皇上出不来,觉得清浊和循良肯定是翻译不出来,它是一个官职,明确主语时,注意单名和上下文的关系。

断句的原则是,遇到长句先断句,确定要保留的词,记住一句口诀,叫做人名虚词定首尾,三四五六数一数。

什么叫做人名虚词定首尾?因为出现人名,一般不是主语就是宾语,比如小刚在路上捡了一个石头,回来以后送给了小美。小刚和小美就出现在句首和句尾充当主语和宾语,

虚词,比如在开头的虚词:夫,且夫,若夫,在结尾的:耳,已,罢了,也,这些都是在结尾的虚词。

什么叫做三四五六数一数,尤其是四,文言词很多都是对偶式的。比如说衣冠楚楚,那它就是四个字,把它断开。

那如果加个我,我衣冠楚楚,那就是五个字。我们衣冠楚楚,那就是六个字,它的核心其实还是这四个字,还有一些是三个字,比如吃早饭,喝口汤,坐下来,睡一觉等等,都是三个字。

再比如这个: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先找人名,然后断句,找人名,第一个盗,第二个使客,第三个盗,第四个公亮,第五个盗

找完人名后开始断句:

第一个盗,放首还是放尾,为政有能生盗,还是盗悉窜他境,显然盗是第二句的主语,在为政有能声后,断开。

第二个使客,使客到底是前还是后,显然看到前面尝有,尝有使客,尝有和前面是接不上的,所以在尝有始客,在这儿断开

盗前后出现两个,一个盗一个公亮,所以在他俩中间一定断开。

下一个盗,公亮报吾境尽不藏盗。所以盗后面断开,耳字虚词放句末,直接断开。

剩下再看哪里还能断?公亮报吾境不藏资,其实在公亮报后面也是可以断开。

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四个字四个字的念,断开

还有第二句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显然他境后面可以断开,断完之后就是这样: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你发现没有,都是四个字,五个字,四个字,五个字,人名虚词定首尾,三四五六数一数,学会断句拿下。

第三步,意,逐个翻译每个字的意思,字字落实。最简单的组词,一个字变成两个字,比如听信变成亲近信任,但有时候不只是要组词,还要进行一定的延伸。比如刚刚的循,遵循遵纪守法。

做好前面三步,最后一步是贯,补充内容,调整语序,读起来通顺即可,拿去考试直接满分。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错误

在高考语文考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纲中的这些要求,高考文言文所选文段的难度都不会太大,体裁多为廉吏、忠臣、义士等的传记,集中在南北朝至宋这一时间段,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是美德独具者,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是古代的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等。这些人物的事迹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激励作用,思想性高、故事性强、语言精炼简洁。

近几年中,高考对文言文要求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整体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说,考生不可能对所给的材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读得懂,但应能够借助语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进行推断。

在文言文相关的题目中,翻译是最难,同时也是分值最高的题型之一。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文言文翻译的四大技巧,这四个技巧可以用三标准、五步骤、六方法、十注意来概括。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

“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沛公安在?”,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

“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如: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

②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缩小)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原指地位低下,学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现在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词义转移)

(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地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如: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书籍”。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怒”为“牛”的谓语,应译为“发狂”。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是固定结构,应译为“与……比,那一个……”。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固定句式,应译为“恐怕吗”

(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

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译为“边防”(比喻)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译为“高官厚禄”(借代)

吾与大王会猎于此“会猎”译为“交战”(委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译为“时值深秋九月”。(互文)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译为“进去”。(偏义复词)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

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

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见六方法“留”)

(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平时学习中就应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在高考备考时,在应对文言句子翻译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步骤、科学的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可牢记如下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最新推荐

专家提醒高考押题得不偿失易产生侥幸心理

高考临近时,一些考生和家长受到高考押题卷的诱惑,迷信能够通过购买押题卷提高考试成绩的现象。专家指出,网上宣称的高押题率不可信,能押上高考题几乎不可能。同时,教育专家提醒,不要去猜题、押题,因为这会导致得不偿失的风险,影响心理和命题随机性的考量。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热门推荐

生物复习知识点整理

生物复习知识点整理,包括细胞内的元素组成、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相关概念。内容涵盖了细胞中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细胞器的功能和蛋白质的相关概念。在生物复习中,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文章还涉及了蛋白质的功能和相关计算。

猜你喜欢

高二选修一物理笔记

高二选修一物理中的电势、功和电荷等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电势的概念、单位、性质和电势具有相对性等特点,并详细阐述了电势与电场线方向的关系。接着探讨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包括功的正负和标量的性质。最后介绍了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包括摩擦起电。文章内容丰富,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