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2025-08-02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1: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分封制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分封制的意义

  1、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逐渐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在自己领的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权,这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篇二】高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篇三】高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篇2: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一

  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2)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

  (3)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4)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由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军事上拥有世界上大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它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表现是:

  A.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德国和扶植西德。

  B.在亚洲扶植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C.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主要特点:以“公正”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获得更大的利益。

  篇二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代中期至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代中期到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一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法国先后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弥漫于欧洲,成为抑制德国、遏制苏俄的欧洲盟主。主要原因有:一战后奥匈瓦解、德国战败、俄国革命、波兰孤立,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惟一强大国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在战后欧洲大陆难以立即奏效;美国因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争夺目标尚未转向欧洲;凡尔赛和约基本体现了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要求,成为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但法国这一霸主地位维持时间不长,*法西斯上台后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其妥协纵容,这就标志着法国欧洲霸主地位丧失。其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英国扶德抑法,尤其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使德国迅速振兴,打破了法国一时称霸欧洲的局面。

  篇三

  日本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大陆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把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吞并朝鲜。更直接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大陆政策彻底破产。

  英法美等国在代推行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形成的。英、法、美等国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软弱地位、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反苏*恐惧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世界争霸斗争的总态势中,只想维持一战后的既得利益,保持现状,基本上处于守势。面对法西斯国家逼人的攻势,一方面由于其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发生了与德、意、日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卷入与德、意、日的战争冲突,以维护与其利益相关的“和平”局面,为此采取让步、姑息、妥协、迁就的方针,即“以和避战”,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力求“祸水东引”,挑起苏德冲突,从而产生了绥靖政策。关于绥靖政策的实质,目前史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认为是“祸水东引“;一种认为是“避战求和“;还有一种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避免战争,维持和平而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为此实行了包括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祸水东引”的方针。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他们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他们谴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进行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行制裁,并为同意大利妥协留下后路。他们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貌似公允的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径视而不见,不愿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方针的影响,基本上在中立旗号下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由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勾结,逼迫捷克出让国家领土和主权,用肢解小国的方法讨好*,以保全自己,其罪恶交易的露骨的程度,在国际关系是空前的。这一政策的实行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反而破坏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关于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3月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该政策破产;一种意见认为,5月德国入侵法国,张伯伦下台,绥靖政策才彻底破产。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四)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的工业生产由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国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国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势力范围的划分、殖民地的占领不相称,世界领土又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老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进行了交战。德国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篇3: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

  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的是崔致远。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⑤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③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⑥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⑴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⑵天竺: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⑴波斯: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侵扰,其国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③波斯商*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⑵大食:唐高宗起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⑶东罗马:使节往来;医学、杂技传入唐;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⑷非洲: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边疆;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厥: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为东西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厥,俘获颉利可汗,*厥灭亡。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③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为巩固统治,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六、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⑵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⑶唐朝于8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⑵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⑶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⑴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⑵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占有重要地位。⑵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⑶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⑴隋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⑵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⑶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占有重要地位。

  二、诗歌黄金时代——初唐:陈子昂—唐诗革新先驱;盛唐:A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成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倡导反映生活;白居易《新乐府》、《长恨歌》。晚唐:咏史诗;杜牧、李商隐。

  三、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⑵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⑶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⑷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和唐朝的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等。

  3.巅峰时代的书法——⑴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⑵书法家有:①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③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乐曲有《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篇4: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篇5: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 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 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 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 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 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 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 形成过程:

(1),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终成立.

4、 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4)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德国的军国主义浪潮

出现的原因:德国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殖民地分配现状为不满.

2、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俄国、及英国、法国等

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篇6: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共产党邀请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及华侨等方面代表共635人,组成政治协商会议。与当年9月29日,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名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共7章、60条。在内容上规定了建国初期国体、整体、军事、外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内容。在以前,《共同纲领》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为以后正式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蓝图。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9月、北平。

(2)内容:

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诞生: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7: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________________胜利的影响。

2.概况

(1)开始传播: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____》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扩大宣传

①____________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毛泽东等人很快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____________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发展历程

(1)发端:毛泽东先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思考。

(2)形成:创建________革命根据地,探索出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其形成的主要标志。

(3)成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②,中共“________”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新发展

①提出过渡时期________,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____________的变化。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评价

(1)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特点。

(3)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4)指导中国________________取得胜利,并在建国后,从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知识点整理,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最新推荐

高三复读机构多少钱 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高三复读机构的收费标准和相关考虑因素。复读费用因地区、学校、住宿、交通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费、住宿费、资料费等。不同学校或机构的收费标准有所差异,总在费用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选择复读机构时,需考虑是否为全日制上课、是否有独立教学楼、是否具有相

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归纳

热门推荐

高一生物复习必修一

高一生物必修一的复习内容。首先介绍了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实验和知识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原则等。然后,阐述了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包括它们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生理功能等。通过复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猜你喜欢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历史答案的题目及其解析,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思考。文章指出康有为背离了早年的政治思想向维护孔教方面倒退的情况,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还提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汲取孔子儒家文明精髓可促进社会和谐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