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2025-01-21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为“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

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照《明史》所记,郑和依附的皇帝,从前称为燕王,到京都发动叛变,自立为皇称成祖,改年号为永乐。当时被篡位的惠帝削发为僧,亡命海外,一说是暴病而死,但是尸首不见。成祖总是寝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郑和到海外缉访,这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原因。

据周钰森所著《郑和航路考》,最初说出:“盖惠帝之失败也,起因于施行‘削藩’。此种改革,实际即削除诸王之封域及兵权,以便巩固中央。因其性质激烈,酿成‘靖难’事变,及燕师入京,惠帝出走,其亲信如方孝孺辈相继诛服,惠帝势已孤立,于是行踪飘忽,神游无定矣。

进而成祖续登大宝,并派大批宦官四出寻访惠帝之踪迹,复遣郑和统率舟师数万人,远征数万里,历数十年而不殆,此种大规模之军事行动,岂仅寻访一失踪已久的惠帝而已哉?或曰然,盖成祖所欲寻访于外者,实为一切足以危害明代国防之势力也。

此等势力久已成为明初之严重问题,故遣郑和统率舟师以往,借寻访惠帝之名,乘机扑灭之。”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元朝亡了之后,有“西人布哇氏(L.Bouract)曾收集当时亚洲史料著成《帖木儿帝国传》一书,详述元朝自被明太祖击败后,分踞于西亚之元裔各国,形势十分混乱。

有驸马帖木儿者,崛起于撒马儿罕,自承为成吉思汗嫡裔,于洪武年间以武力统一此种局面,并于明太祖崩后之第七年(即永乐三年),在撒马儿罕大会中公布已对明朝宣战”云云。郑和此次之行,给造谣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日本古称“倭奴国”,后来改称日本。常常到中国沿海来骚扰掳掠,史称“倭寇”,直到洪武六年,明帝最为愤慨,因为中国南方海岸线极长,防卫不周,倭寇就乘虚而入,强抢掠夺,杀人放火,无所不为。要是防卫严密,倭寇就转到南方各处小岛休养身心。

所以明帝下旨命郑和下西洋,以两万多的兵士,登上宝船,浩浩荡荡地出海,以军威镇服倭寇,这也是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主要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半殖半封社会阶段的抗争和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曲折探索。文中详细描述了从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各个阶级和派别的斗争和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同时指出建国后

最新推荐

高三复读机构多少钱 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高三复读机构的收费标准和相关考虑因素。复读费用因地区、学校、住宿、交通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费、住宿费、资料费等。不同学校或机构的收费标准有所差异,总在费用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选择复读机构时,需考虑是否为全日制上课、是否有独立教学楼、是否具有相

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归纳

热门推荐

高一生物复习必修一

高一生物必修一的复习内容。首先介绍了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实验和知识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原则等。然后,阐述了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包括它们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生理功能等。通过复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猜你喜欢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

高二上寒假历史答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历史答案的题目及其解析,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思考。文章指出康有为背离了早年的政治思想向维护孔教方面倒退的情况,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还提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汲取孔子儒家文明精髓可促进社会和谐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