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归纳大全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无任何标志)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我为赵将(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妆成每被秋娘妒(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忌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4)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下面三种特殊句序也应看成是宾语前置。
(1)“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2)“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3)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四、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五、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六、常见的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常见的固定结构。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何其】(多么)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亡何国变(《柳敬亭传》)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是以】【以是】【是故】【以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