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篇1: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独立宣言》的发表:
①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
③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④《常识》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⑤《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6月7日,弗吉尼亚代表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提议。会议决定在表决前先指定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项公开声明,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又年富力强的杰斐逊成了最重要的执笔人。从11日到28日,他将自己关在下榻处,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创作之中。7月2日,大陆会议做出支持独立的选择。7月4日,讨论修改后的《独立宣言》获得一致通过,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独立宣言》发表历史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传播。
(2)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3)潘恩发表的《常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5)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7月4日,杰斐逊为首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通过。
《独立宣言》的发表:
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7月4日,大陆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是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选修2历史美国独立宣言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小编准备了高三选修2历史法国人权宣言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法国革命开始后,国民会议便于8月26日,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著名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提出的民主法制原则主要有:
(1)宣布人权是“天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宣言第1条明确指出:“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第2条规定:“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天赋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2)确立了“人民主权”、“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规定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能行使人民没有赋予的权利。而且具体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制定法律;有权决定政府的开支、征税的税额;有权要求国家公务员报告工作情况,等等。
(3)提出了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其中主要是: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罪刑法定主义、法不溯及既往、无罪推定以及禁止非法控告、逮捕或拘留等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人权宣言》不仅奠定了法国宪政制度的基础,而且是多部法国宪法的序言。
2.几部有代表性的宪法。法国是资产阶级国家中制宪最多的国家之一,共制定过15部宪法。这是由法国革命后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在这些宪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宪法、宪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部宪法。
(1)宪法。法国革命初期,领导权掌握在君主立宪派手里。他们要推翻封建统治,但又不愿废黜国王,建立共和政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法国于9月通过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正文由前言和8篇组成。其基本内容是:
①以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和分权思想为指导,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由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的国民议会行使,它是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权由国王行使,他是行政最高首脑、海陆军最高首长。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行使。
②确认资产阶级的各项权利。宣布取消封建贵族爵位和特权,废除等级制、卖官和官职世袭制,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肯定了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③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④继续维护法国殖民统治。
这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标志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正式确立。
(2)宪法。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由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即《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其基本内容是:
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名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
④宪法还肯定了拿破仑一世创立的参事院这一国家机构。它既是咨议机关,对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务进行咨询;同时又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
(3)战后宪法。“二战”后法国先后制定了第四共和国宪法和第五共和国宪法。这两部宪法在形式和内容上互有差异,反映了各个时期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当权集团和派别的利益。宪法经过四次修改一直实施到现在,是法国现行宪法。
高三选修2历史法国人权宣言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1.大战的结束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相继参战,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大战产生了重大后果: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匈等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国;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2.巴黎和会
1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会议被几个大国所操纵。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方面作出的规定包括:
篇4: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
1、主要内容:
(1)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2)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历史地位和影响:
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三民主义的实践(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等)
三民主义的实践:
辛亥革命后,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等。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
2、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3、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1、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二次革命:
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里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
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学习方法。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两次):
1、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
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2、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
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20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
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选修2历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小编准备了高三历史选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华盛顿会议含义:
是指11月11日至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华盛顿会议解决了一些巴黎和会未能解决的问题,调整了日、美、英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一次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美国攫取世界霸权计划失败。
②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③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在该地区进行军事竞赛。
④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新的时期。
⑤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11月?2月。
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四国》;《五国》;《山东》;《九国公约》
9、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成果:
由于美国主导了这次会议,考试技巧,所以美国收获颇多。
在《四国条约》方面,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重大障碍。
在《五国条约》方面,美国一方面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约了自己的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日本海军,可谓是一箭双雕。
在中国问题方面,成功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从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优势,争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说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外交在亚太地区的全面胜利。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体系作用范围: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2)作用: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满、美国最终不批准和约)。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对和约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民做国家间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土、印、中等)。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国际联盟的建立
国际联盟含义: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盟约中各国达成一致的内容包括:维护和平原则、非战和裁军原则、集体安全原则和委任统治原则等。
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高三历史选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6:人教版高三选修2历史知识点精讲
一、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
(1)成立初:
① 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②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2)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1)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消极作用: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 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探究一: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1)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2)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
(3)特别是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二、 苏俄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
(1)提出《和平法令》(1917)
(2)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外交活动
(1) 1922 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2)1922 与德缔结《拉巴洛条约》
3、影响: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 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三、《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相互保证公 约》、《仲裁条约》
3、作用:
(1)积极作用:改善了法德等国 的关系,有利于欧洲稳定
(2)消极作用: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3)公约实质:纵容德国向东发展,即“祸水东引”
(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 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四、《非战公约》的签订
1、背景:
①《洛迦诺公约》削弱法国地位,希望争取美国对其安全提供某种保证
②美国出于避免卷入 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国际地位考虑,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2、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3、作用:
积极:①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直接作用)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历史地位)
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④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后世影响)
消极:①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②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选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