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2025-04-08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篇1: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篇2: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习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篇3: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 稳定 地沿着一定方向做 大规模 的流动,叫做洋流。

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 日本暖流 、E北太平洋暖流、F 加利福尼亚寒流 、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 千岛寒流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 西风漂流大西洋J 墨西哥湾暖流 、K北大西洋暖流、

L 拉布拉多寒流 、M 加那利寒流 、

N 巴西暖流 、P 本格拉寒流印度洋Q 厄加勒斯暖流、R 西澳大利亚寒流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 热量 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 和水分平衡。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 增温增湿 作用;寒流有 降温减湿 作用。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 渔场 分布有显著影响

(1)寒暖流交汇: 纽芬兰 渔场、日本的 北海道 渔场。

(2)上升流: 秘鲁 渔场。

4.对海洋航行影响

(1)顺流可节省 燃料 ,加快 速度 。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 净化速度 ;扩大 污染范围 。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4: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篇4: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人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在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3)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

(4)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篇5: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篇5:高一地理:第三单元核心知识概览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最新推荐

高考倒计时100天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高考倒计时100天时,妈妈写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的四个要点。一是保持平常心对待高考压力;二是要有恒心,坚持努力;三是坚守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四是虚心请教,放下自尊心,不耻下问。文章鼓励儿子以积极心态面对高考挑战。

高一下历史经济建设练习

热门推荐

高一物理力学单位制

高一物理力学单位制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了单位制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然后详述了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如时间、长度、质量的单位,并解释了1N的定义及常见单位换算。最后,文章讲解了基本物理量、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制的关系,以及在

猜你喜欢

高二生物必修一考点

高二生物必修一的重点考点。包括体温调节、糖类与脂质的生物功能、植物的激素调节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内容。文章详细解析了生物必修一中的关键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考点。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