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2025-08-31
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篇1: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 人物 主张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 人物 主张

春秋 老子 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探究】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学习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提示:

(l)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梳理】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探究】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阶段 时间 地位、特征

产生形成 春秋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 西汉 (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趋向官方化、神学化。

走向成熟 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 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自我批判 明清 (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

儒家思想之所以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断自我调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供同学们参考。

篇2: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得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肯定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3.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 B.伦理道德的贡献

C.哲学思想的贡献 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4.儒家思想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5.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6.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7.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9.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动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包含,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B.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也具有统一性

C.人类社会的文化终将会走向统一 D.优秀文化具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10.《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一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日本人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这种“和魂汉才”观念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大河文明的海洋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也。”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其观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一开始写得符合理性。”狄德罗称赞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1)材料中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种评价有何特点?

材料二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2)结合孔子核心思想和材料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

材料三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评价

道家

老子、庄子

无为

表现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

仁、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孟子

仁政

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3)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合理成分。

材料四 在9月28日的祭孔大典中,山东曲阜公开向社会征集出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它们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4)请选择上述名言中的任意一句,说明被评选(征集)出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今天我们对儒家思想应当采取何种态度?

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材料四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篇3: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篇3: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2.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

A.《论语》 B.《诗经》 C.《易经》 D.《春秋》

3.战国时期为各国变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6.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7.“六经”是指:

A.诸子百家的著作 B.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C.早期儒学的基本文献 D.记载儒家代表人物言行的著作

8.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9.下列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事件有:

①“焚书坑儒” ②创办稷下学宫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百家争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1.汉武帝时期规定的国家教科书包括:

A.《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诗》、《书》、《礼》、《易》、《春秋》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汉武帝制定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特点是:

A. 文化“一统” B. 百家争鸣

C. 制造“文化沙漠” D. 实用主义

13.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 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 ④科举制的实施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⑥理学的创立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

14.“四书五经”的说法形成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5.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16.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

A.韩愈和柳宗元 B.程颢和程颐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张载

17.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它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两宋时期理学的形成主要是当时儒学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的结果?

A.法家、道家 B.道家、阴阳五行家

C.佛教、道教 D.佛教禅宗

18.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包括哪些内容?

①世间万物的本原 ②“三纲五常”等儒家道德伦理 ③“人心”或人的思想意识 ④“气”或世间万物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A. “二程” B. 朱熹 C. 王阳明 D.王夫之

20.李贽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焚书》、《藏书》,他的意思是:

A.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书写得不好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自诩之词,表示自己的书写得很好,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D.见解“与世不相入”,必遭焚毁或只能留待后世的人看

21.明末清初的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22.下面哪句话是顾炎武所说?

A.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B.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C.后之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D.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吏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读通鉴论》卷一六)

23.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24.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发表文章,认为孔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是“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其目的在于说明:

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

B.孔子是历代专制统治的标志

C.孔子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D.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都是吃人的历史

25.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

A.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的发展模式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二、材料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之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3分)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6分)

三、简答题

27.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5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C B D A C C C D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C B C D A B A A B

二、材料题

26.(1)焚书坑儒。(1分)摧残文化,禁锢思想。(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2分)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形式,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4分)

三、简答题

27.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旬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2分)

②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体系;(2分)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④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3分)

⑤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2分)

⑥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深了巨大的影响。(2分)

篇4: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篇4: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1、背景(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趋于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转折时期,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变法图强,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中国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所以,我们需要掌握诸子百家的及其思想主张。儒家作为百家中的一家,不断完善、发展、吸收其他学派的进步内容,与时俱进,最终脱颖而出。了解百家思想,有一个比较。

  

  2.诸子百家

  

  儒家

  

  春秋时期:创始人--孔子(思想核心“仁”“礼”)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即要求统治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指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逐步改良政治。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在学生学的方面,他要求学生(1)学而时习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当仁不让于师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把孔子“仁”学说(道德伦理范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孔子“仁”的思想用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道德伦理范围。“仁政”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民本思想);性善论;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坚持自然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基本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的愿望,但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位的要求,“尚力”“节用”分别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和愿望。

  

  道家

  

  春秋时期:创始人--老子

  

  哲学思想核心是“道”,否定天命的绝对权威;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政治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得;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比老子更消极。

  

  “齐物”,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区别,反映没落贵族完全丧失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阶级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法家: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兵家

  

  春秋时期:孙子及《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孙膑及《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吴起。

  

  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学说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经过不断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篇5: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篇5:高二历史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84分)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A

2.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

A.“仁”和“礼” B.“仁者爱人” C.“克己复礼” D.“为政以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 D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而知新”

4.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B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5.下列属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是 ①“仁”和“礼” ②“为政以德” ③“守静”“以弱胜强”

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

6.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乐》 B.《诗》 C.《书》 D.《礼》 A

7.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 C.主张贵贱有序 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A

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B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9.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C

10.下列哪一事件为“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 B

A 秦统一六国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佛教传入

1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B

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发展大一统事业 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经济

13.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B

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健全 B.太学的建立

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

1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第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15.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C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1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1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D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8.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D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9.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A

20.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 B

A.韩愈和柳宗元 B.程颢和程颐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张载

21.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A.“仁”和“礼”B.“为政以德”C.“仁”D.“礼” A

22.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B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24.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A.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家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25.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C

A. “二程” B. 朱熹 C. 王阳明 D.王夫之

26.心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王阳明 D.朱熹 C

27.下列对宋明理学评价正确的有 ①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 ③凸显人性的庄严 ④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8.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2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

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A

30. 李贽的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A

A.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B.对拜金风气的批判

C.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 D.否定“天理”的存在

31.“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作出该判断的是 B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王阳明

32.顾炎武:“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的趋势

C.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 D.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3.以下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的有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4.明清时期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不包括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王阳明 D

3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源出于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C

36.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D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7.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 D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38.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C

39. 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 D

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

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40.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的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B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41.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C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42.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

国期间,特意去山东曲阜参观,并作了以下

题词。这一题词的深刻寓意是 D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人民特别崇拜中华文明

C.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基础

D.中日两国人民要继承友好交流传统,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43. 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D

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44. 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

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二、非选择题(12分)

45.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便一时显现起来了,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1)唯心主义观点。“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王守仁是怎样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问题的?

(2)主张重树思想标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答出两条即可)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3)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②、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③、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最新推荐

北京高考政治试题深度解析

北京高考政治试题的深度解析,主要围绕文化生活的考题进行解析。王雪老师对两道真题进行了解析,强调了选择题做题时需关注关键词,分析了公益广告和文化传承相关的考点,并指出文物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保护利用的意义。

高二英语上册知识点归纳

热门推荐

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

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相关内容。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引发了关于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思考。文章还强调了语文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拉开学生分数差距的重要部分。考生需关注作文题目的具体要求,如内容、表达、文体等,提高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高二化学下册知识点

高二化学下册中的有机物的溶解性和一些能同时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物质的知识点。包括各类有机物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特殊物质的溶解特性以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等物质的酸碱反应性质。此外,还讨论了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等的反应性质。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