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社会经济知识点

篇1:高三历史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内外交困,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3,影响: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程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固定的粮食税;部分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允许商品贸易商品贸易; 3,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2)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四,细节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利用商品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篇2:高三历史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③从政治强制手段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制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导致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举步维艰。
2.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铁农具式样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耧车。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两汉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时达八百多万顷。
(3)稻麦种植的推广。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带来益处。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著名的有《汜胜之书》及《四民月令》。农学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汜胜之书》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农学家汜胜之撰写。汜胜之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书中还提到纺织、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副业生产。
(三)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1.两汉手工业的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2.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
(1)纺织业。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两汉时,丝织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的丝织品。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2)冶铸业。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发展起来。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规模都很大。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那时,低温炼钢技术也已发明并得到推广。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
(3)制漆业。
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工艺水平很高。那时好的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制一座屏风就需要万人之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业。
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包括池盐、海盐、井盐等。
(5)造船业。
两汉时水陆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造船业发展的表现:一是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二是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汉朝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市,虽遇战乱也不终止。
(4)稳定货币。
在货币的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城市的发展繁荣。
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在当地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
篇3:高三历史社会经济知识点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以下是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
1、江南农业的开发
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⑵、
原因: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①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兴修水利。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
(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4)造纸:①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①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四、均田制
⑴实施:4,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篇4:高三历史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一、农业: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生产关系调整)、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改革、农田水利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等。略。
二、手工业发展概况:略。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贸易
1.商朝: 商人。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的形成。
3.两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汉同匈奴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
4.隋唐:交通、货币、市的发展(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5.略。五代十国(南方):杭州、扬州商业繁荣;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不少国家允许中原商人入境经商;楚国财政来源以贸易收入为主。
6.北宋: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7.南宋:略。
8.辽、西夏、金:略。
9.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来自亚洲、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使节络绎不绝。
10.明清: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货币的发展
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3.两汉: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5.隋:仍铸五铢钱。
6.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推广,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交通
(1)夏: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
(2)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3)秦汉: 秦车同轨法令,遍及全国的驰道;灵渠;西汉 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4)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两条大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5)宋:指南针应用,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6)元: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7)明清: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江苏刘家港出发,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城市的发展
1.夏、商、周:商都是繁荣的贸易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战国:许多城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两汉:长安 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4.隋唐:(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 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市坊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洛阳,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扬州、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5.五代十国:杭州,扬州是商业繁荣的城市。
6.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7.南宋: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百万
8.辽夏金;辽的南京(幽州),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燕京)
9.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10.明:迁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战国: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郢等;
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两宋: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
明朝: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对外贸易的发展
1、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史实略。
3、两宋: 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 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4、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 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由开放到闭关。
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演变:
秦汉以陆路为主。 隋唐海陆并进。 两宋陆路中断,海贸发达。 元朝水陆并进。 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倾斜。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汉文帝的重农,历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抑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抑商政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萌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四民分居定业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抑商之意,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抑商政策。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思想,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打着重视农业的幌子,抑制商业的发展,给中国商业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规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明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主要特征: 微弱、稀疏; 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发展水平低; 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发展表现: 范围扩大; 部门增多; 手工工场规模大。缓慢原因: 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上就是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