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2025-05-16
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1: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_,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_,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3.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2.名词作动词

  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4.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顺承,相当于‘‘而”)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虽董之以严刑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于

  其皆出于此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制稍异于前(比)

  而耻学于师(向)不拘于时(被)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有穴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腮之下(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而连词)

  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往、去,动词)

  顷之(凑足音节)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5.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6.高一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六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篇2: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ā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3.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1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4.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虚词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5.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篇3: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检点:(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鬼迷心窍: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恪尽职守:谨慎而尽力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

  苟延残喘: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篇二】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篇三】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鸿门宴》

  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鸿门宴》重难点】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XX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篇四】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篇4: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点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2.高一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点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4)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8)《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人,史学家和文学家。

  11)《张衡传》选自《后汉书》。范晔,南朝人,历史学家。

3.高一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点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

  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4.高一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点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5.高一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翻译:廉颇是赵国的大将。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翻译: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翻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翻译:如今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翻译: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白白地受骗。

  8、求人可使报秦者。

  翻译:打算找一个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翻译: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翻译: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节回匈奴。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翻译:在异族那里做奴隶。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翻译:我要见你做什么?

篇5: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篇一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伴奏。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2.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篇二

  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临了。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已,控制。

  5、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7、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8、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9、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10、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11、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12、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徐徐语文坊)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3、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4、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5、日月不淹: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6、方枘圆凿:比喻格格不入。

  17、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8、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归顺。

  20、少长咸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3.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篇三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哎)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7、岁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8、彼尔维何(“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9、维常之华(“常”通“棠”,“华”通“花”,棠棣花)

  10、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4.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篇四

  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5.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篇五

  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篇6: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2.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4.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倍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10、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的

  11、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时间极短

  12、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1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1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是没用的小子

  1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也: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而伤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5.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6.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诗三首

  1、字词

  符契、修禊、癸丑、流觞、激湍、彭殇、嗟悼、会稽、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静躁、虚诞

  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篇7: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一

  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

  2、敢以烦执事?(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3.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三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4.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四

  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5.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五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6.高一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 篇六

  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许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

  微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⑤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敢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篇8: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必修四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2.高一必修四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单于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3.高一必修四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4.高一必修四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7、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9、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20、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21、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5.高一必修四语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4.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5.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篇9: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下册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2.高一下册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0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韩非子)

  0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06、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0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0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0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3.高一下册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4.高一下册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5.高一下册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篇10: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一

  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二

  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三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安之若素:安定镇静,跟平常一样。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摇摇欲坠:摇摇晃晃,就要落下来。

  不可估量:不能估计。

  浮浅:浅薄;肤浅

  繁芜丛杂:本指杂草杂树生长茂盛。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

  嫉恨:因嫉妒而愤恨;憎恨。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四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_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五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五)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

6.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篇六

  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最新推荐

高中写作文有哪些好的主题

高中写作文的优质主题,如友情、亲情、励志等,并介绍了如何拟写作文标题的方法。包括运用公式、反用修辞等技巧,使得标题新颖简练、引人注目,以此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

高一下语文复习知识点

热门推荐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描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元

猜你喜欢

高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中的集合与函数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法则,如并集、交集和差集等。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子和说明。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